金堂农场主探索农耕食育教育
发布时间:2022/3/17 9:49: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傅晓蕾

金堂农场主探索农耕食育教育——

“向往的生活”在这里生根发芽

  罗敏

  对于女农场主陈锐丽(人称“栗子”)而言,乡村生活是鲜活的生命景象:鸟鸣声是基本的背景音,还有树木在风中轻轻摆动的声音,狗偶尔吠几声,鸭子与鹅嘎嘎地叫,周边都是熟识的人,人们没有戒备地聊天漫谈,自然而然地融入环境……

  从 2012 年南京农业大学生物专业毕业,到开启自己的新教育实践探索之旅,再到来到成都郊区的金堂县福兴镇牛角社区,陈锐丽的身份也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创业青年成为农场主理人、成为一名母亲,经历着新教育实践从城市搬到乡村、生态农场经营、未来乡村生活营造的实践探索。

 

一个家庭农场的经营和生活方式

  314日下午6时许,金堂县福兴镇亮亮家庭农场内,公婆在地里覆膜翻地,大伯小伯在喂牛喂鸡、弟弟妹妹在打包发快递,丈夫唐亮在打电话联系业务,娃儿在地里玩耍……这便是这个农场最寻常不过的日常。

  陈锐丽说,农场以家庭成员为生产基础,11位家庭成员中全职人员7人,大家各司其职,耕耘着30亩地。“表面上我们经营的是一个农场,背后更多的是在经营一个家庭。”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社会的微观主体,陈锐丽说,她和丈夫唐亮不仅在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也在探索一种可以幸福生活的乡村生活方式。

  在耕作上采取生态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农场实际种植经营的24亩土地里,小黄姜、辣椒、玉米、胡萝卜、土豆、红薯等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

  “土地像一位多产的母亲,不断地孕育、生长、产出,生养得多,容易亏气血,自然是需要休息和进补。”陈锐丽打了个比方,“人生养孩子需要坐月子,休产假,土地也是如此。”农场实行大休耕和小休耕相结合的休耕方式,用以恢复整体的土壤结构和免疫力。

  每年会有8亩土地进行一整年的大休耕,8亩土地种生姜,8亩土地种植其他作物,三年一轮换。在大休耕期间,会种不同种类的绿肥回田,给土地补充各类营养元素,土地继续休养,为下一年新的生长孕育地力。

  在耕种期间,又会有不同季节的小休耕期,如4月份种了小黄姜,11 月份采收,接下来的冬季会进行休耕。

  规模本就不算大的农场,还如此讲究休耕,经常有人向陈锐丽发出疑问:做农业赚钱吗?在她看来,既然是家庭农场,那么农场的规模自然应与家里人员相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做农业急不来,得遵循道法自然原则,细水长流。”陈锐丽说,做农业需要沉下来,其带来的安全感、踏实感是前所未有的。

 

一场将教育融入自然的食育之旅

  如今,农场80%以上的收入来自农产品销售,剩下的则来自接待、讲课费等非农产品收入。

  在打理农场之前,陈锐丽在绵阳参与筹备和创建一所微型学园。在带班期间,她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农耕、建筑等实践活动,推崇整体综合的主题式学习。“大学期间我学的是生物专业,当时我就在想,‘生命是什么?’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不止是专业课上讲的生理现象,还是与整个世界精神层面的连结。我想,乡村,就是建立这种连接最好的载体。”

  2020 3 月生下宝宝后,陈锐丽辞去了在城里的工作,来到农村,开始了自己的乡野养娃之旅,并开始进行乡村在地社区营造的探索。

  在她看来,乡村具有契合孩子发展需要的天然优势,对于婴童期的孩子,乡村自然的生活环境,花草树木、庄稼泥土等都可以刺激到孩子神经系统,利于孩子感官发育。

  “从人文环境角度来看,城市文化艺术教育完善得多,农村则很匮乏。但实际上乡村是有本底、有历史积淀的,可以构建起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空间。”陈锐丽说。

  陈锐丽有一张视作宝贝的“八卦图”——手绘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图。“顺应时节和植物特性,才能事半功倍。”由此,她开发了农耕食育课程,今年更是从去年的“从土地到餐桌系列食育课程”升级为“24节气农耕食育课程”,如春分主题是播种赏春,清明主题是种瓜点豆,谷雨主题是做花酱,等等。由节气引入汉字演化、俗语、诗歌、故事,根据节气时序安排农耕及食育活动。

  同时,陈锐丽也开始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进行乡村社区教育、未来理想生活村的探索。

  不久前,她和唐亮发起了“牛角堰乡村生活合伙人计划”。她认为这样一个窗口,对于想到乡村生活、创业、工作的伙伴而言,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体验,一个人生过渡和生活缓冲的窗口。对于陈锐丽自身而言,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跟外界连接,引入新村民共同推进乡村社区营造,与生态环境相依相存,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