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枇杷树如何长成彝寨亿元产业?
发布时间:2020/5/14 16:42: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范莉
2005年,农科院专家在德昌县高丰村指导当地村民种下第一棵枇杷树;现在,枇杷已成德昌的亿元产业,这里农民的人均收入从1000多元增加到10000多元,当年的“高峰村”也易名“高丰村”......

阳光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安宁河谷最宜人的季节。在德昌县乐跃镇高丰村,山岭间,一片片枇杷林也迎来了丰收的时刻,高丰村正是德昌县万亩早熟枇杷产业园区的核心产区。十多年来,这里村民的人均收入从一千到上万,靠着正是这片万亩枇杷林。 
 


“谁能种枇杷?”

十多年前,在安宁河谷边的高丰村,村民还世代依靠种植玉米和水稻生活。一年下来,粮食换回人均1000多元的收入,仅基本维持生计。现在的高丰村,几乎户户种枇杷,人均收入上万。

在这里,说起枇杷,便不能不提谢红江这个名字。作为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果树专家的谢红江,正是他让高丰村与枇杷结下不解之缘,在他的技术指导下,高丰村种下了第一棵枇杷树。

在谢红江的记忆里,与德昌县结下“枇杷缘”,是一个机缘巧合。

3月30日,刚从德昌县枇杷产业园回到成都,谢红江为记者讲述了他与德昌枇杷的缘分:

2004年的一天,在省农科院办公室楼道中,一名陌生人四处打听:“哪位老师能种枇杷?”谢红江上前询问,“你是哪里人?想在哪里种枇杷?”这名陌生人回答,“我叫秦富林,德昌人,想在我们高丰村里种枇杷。”那一年,正是谢红江研究枇杷种植技术的第四年,他正想找个地方进行实践。“我就能种枇杷!你先回家等着,我过段时间去你村里考察。”


“亩产2万元!”

不久,谢红江带着承诺,从成都赶往德昌县高丰村。一踏上这片土地,谢红江就被这里的自然环境深深吸引。德昌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总时数2136.5小时,年均气温17.7摄氏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地。要发展枇杷产业,高丰村是不二之选。

绝佳的自然气候条件,再加上多年的研究成果,谢红江当即向村民表态:“只要你们把水稻田换成枇杷,一年种树,两年开花,三年稳产,四年丰产,我向大家保证!”丰产是怎样的概念?谢红江给村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种55棵枇杷树,平均丰产2400斤,这里枇杷上市早,一斤枇杷能卖到10元,一亩地就是两万多元!”

“两万元?”听到这个数字,数十年种植水稻玉米的村民说什么也不敢相信,“一亩地能卖个七八千元都很不错了,你这个年轻人怕是在开玩笑!”

村民不想相信的这笔账,却被之前找上园艺所大门的秦富林和另一名村民杨再平记在心里。同样正当年的杨再平,早已想在家乡有一番作为。“听专家的,种枇杷!”回到家,杨再平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意料之中的是,父母坚决反对她种植枇杷。“父母认为玉米水稻好种植好养活,种枇杷太冒险。”杨再平说,经过多次沟通,父母总算同意将玉米换成枇杷。

此时的谢红江也明白,必须先给老百姓做出示范。2005年,谢红江便带领着杨再平和秦富林,以及周边几十户村民,把第一批大五星和早中6号枇杷在高丰村种下。

谢红江告诉记者,由于大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疏于管理,他必须时常到现场进行指导督促。“刚开始的时候,每隔一个月就要去一次德昌。” 
 


“销路‘借’过来。”


枇杷树是种下了,但果子成熟了,销路如何打开?面对这个问题,谢红江早已有打算。“必须找到固定果商,怎么找?借!”

谢红江给村民出主意,“攀枝花,每年芒果成熟的时候有大批果商聚集。成都龙泉山,每年桃子成熟的时候也会迎来果商。大家把自己的名片印好,到时候就去这些地方,邀请果商前来做客。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销路‘借’过来!”

2009年,第一批枇杷成熟,靠着优良的品质以及“借”来的销路,第一批种植户亩收入破万。“当初的‘玩笑’居然成真了!”还在种植水稻玉米的村民按捺不住,纷纷学习枇杷种植技术,几年间,高丰村的枇杷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张,村民的收入不断增长,高丰村的名字更是从原来的“高峰”改为如今的“高丰”。现在,全村枇杷种植面积达2300亩,产值超过2000万元。

不仅是高丰村,如今,周边的群英村、联丰村、联盟村等7个村都开始种植枇杷,集中连片种植面积上万亩,带动农户1709户。去年,园区内枇杷销售总收入2亿元,亩均收入2万元以上。现在,德昌县早春枇杷产值位名列全省前茅。去年,德昌县还成功创建了省级枇杷产业园区。

这还不是德昌县枇杷产业发展的最高点,“现在,园区依托‘村两委+合作社’生产经营模式和‘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模式,以枇杷为主导,兴办了一批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形成了以生态观光、康养旅游、特色经果林为配套产业的‘1+3’产业发展格局。”德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兴华告诉记者,未来的万亩枇杷园,将是农旅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