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山地特色农业的“创新革命”
发布时间:2020/4/10 11:48:00  来源:凉山日报    编辑:傅晓蕾

喜德山地特色农业的“创新革命”

尔古木三

    喜德县是一个地处山区、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2019年底已实现脱贫1264653111人,完成贫困村退出108个,现剩余28个贫困村,贫困人口407017053人。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9.1%降至2019年的5.28%

    喜德县农业生产以种植马铃薯、玉米、荞麦和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的传统种养业,没有规模产业、没有设施农业,更没有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处于滞后状态,农民群众过着贫困生活。

    山地贫瘠、基础落后、缺乏技术、拓不开市场……诸多的问题,困扰着喜德农业产业发展。

    实现农业转型发展,成喜德县脱贫攻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

    近年来,喜德县立足于2020年同步全面奔康的要求,着眼于持续稳定脱贫的目标,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承接国家针对深度贫困彝区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多渠道统筹资金,深入实施“三个带动、三个基地”产业发展战略,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产业意识和致富本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标准化水平,积极探索出深度贫困山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新路子。三个带动 引领农业发展

    沿着米市河往东边行驶,穿越深山峡谷,来到洛哈镇木古宜莫村,一排排生猪代养场的房子,靓丽地坐落在玛果梁子的山脚下。

    “虽然家里人口多,但我家对脱贫更加充满信心,一定能够致富奔康的。”加思打子是洛哈镇木古宜莫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7口人,人员多,由于没有家庭支柱产业,陷入了贫困状态。

    20174月,喜德县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大户带动的“三个带动”模式,建成了投资1.5亿元的冕山镇洛发村“铁骑力士实业标准化繁育场”基地,可实现常年存栏能繁母猪1.5万头,年产仔猪30万头,截至目前扩繁场关猪5000头能繁育母猪、300头种公猪。在11个乡镇26个村49个点建设了83个代养场。接下来将30万头仔猪投放到各个代养场进行代养,可实现年出栏生猪30万头,全县生猪代养项目年产值达7.5亿元,代养收益7500万元,直接带动3359户贫困户,243名贫困人员就近务工,实现务工人员年人均增收3万元,26个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平均达到2.7万元。

    2018年木古宜莫村采取“铁骑力士实业公司+喜德县孙水源养殖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保险”的方式,修建起了年出栏4000头的标准化生猪代养场,以养殖业建生猪代养场,种植业建花椒基地,花椒树下种马铃薯、荞麦与高山蔬菜轮作的方式,通过种养互动,实现循环产业发展模式。20193月底,首批1850头猪苗投放代养场进行代养。

    加思打子夫妻俩因勤劳、能干而成了村里生猪代养场第一批5名饲养员中之一,两人认真工作、听从管理人员的安排、努力学习,把代养场里的猪当成自己家里的猪一样呵护着、饲养着。由于二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也得到了管理员的肯定。汗水就是财源,付出就得到回报,经过6个月的精心饲养,20199月,代养场出 栏生猪1788,成活率为96.65%,产值高达到697万元,实现代养费收入66.67万元。加思打子家两口子分得了30000元的工资,这让加思打子一家人都意想不到,竞然还能在自己家门口能轻轻松松就挣到了钱。

    不仅是加思打子,洛尔石体也是木古宜莫村的一名贫困户,当初在建设生猪代养场时,洛尔石体向银行无息贷款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并入股了生猪代养场。20199月,代养场收入分红时,他家分得了3000元的盈利,这让洛尔石体觉得入股分红来的那么的轻松、那么的保险,他满脸高兴地对记者说“下一年,我还要入股,继续投资代养场”。如今像洛尔石体一样入股代养场的共有52户贫困,户均分红了3000元,代养场带动务工就业5人,人均增收2.4万元,带动洛哈镇木古宜莫村年均增收1.4万元以上。

    2019年铁骑力士实业标准化繁育场已代养出栏1.8万头,存栏生猪1.9万头,产值达到7200万元,实现代养收入500万元。已有两个代养场分红,分红金额达到17.2万元,实现了“三个带动”的真正目标,带领着贫困群众发家致富。三个基地 夯实农业基础

    喜德紧靠安宁河,该县充分利用安宁河源头之一孙水河的沟坝资源禀赋,着力发展绿色有机的果蔬设施农业。把设施农业建设当做农业发展基础重中之重来抓,大力打造“设施农业”基地“种植业示范片”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基地三个基地,建成设施农业果蔬1600亩,300——500亩种植产业示范基地90个,集中养殖小区159个。

    位于孙水河岸边的冕山镇五合村油橄榄产业园是全县最大的农业生产和加工一体化的种植业示范片基地,种植面积600亩。一行行高厢、一排排喷灌设施,一株株一米多高的油橄榄,随着微风摇摆,散发着清香的气息。

    “我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得到2400多元的工资。”俄尔依木是在五合村油橄榄加工厂上班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五合村在县里的帮助下,整理600亩土地后种下了油橄榄这个致富果,俄尔依木家的2亩地以每亩800元流转了进去,2019年,油橄榄开始挂果,出产10吨橄榄油,卖出了10万余元。自从油橄榄加工开始,俄尔依木就在加工厂里上班,每个月给他发2000元工资,再加上其他加班费,每月能按时领到2400多元。俄尔依木看到村橄榄树里挂上果后,他自己也把剩下的2亩地种上了橄榄树,再过两年,他家的橄榄树就要开上了美丽的花朵,挂上了坚实的橄榄果,他越想越开心,充满着致富的希望。

    同时,喜德县累计在151个村推广“青薯9号”1.7万亩,已建立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1万亩,马铃薯高厢垄作10万亩,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已达11万亩,茭白示范种植700亩,林下反季节示范种植大球盖菇260亩。

    通过“三个”基地建设,增强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加强现代种养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标准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产业的改造升级。产业园区 农业创新发展

    喜德县依偎孙水河,潺潺的河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两岸的人民。

    采摘、分级、装箱、运输……在鲁基乡坛罐窑村露地蔬菜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区,30多名村民正忙碌地收着甜心菜,在微微的春风里,丰收的喜悦正挂在了采摘甜心菜的村民脸上。

    “我现在不用外出务工了,可以在家门口边带孩子边挣钱了。”阿克机机边采摘蔬菜、边对记者说。阿克机机是一名住在鲁基乡鲁基村一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家跟坛罐窑村挨着,自今年初开始种植露天蔬菜以来,她一直在产业园区里务工,加上当天,她已经在产业园干了30天,一天能挣80元,要加班就更多,这样算下来她已经挣了2400多元。由于家里孩子读书,需要照顾,阿克机机不能外出务工,在产业园里上班,虽然工资少了一点,但活路轻、上班时间少,能边照顾孩子边挣钱,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还有她家3.5亩土地被流转了进来,土地流转费也得到了2800元,这让她还是很满意。

    鲁基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500亩,投资2550万元,新建生猪代养场一个,园区年出栏生猪0.4万头,配备自动化污水处理系统和大型沼气池,生猪粪污通过管网布局消纳到园区1500亩露地蔬菜基地,实现猪++菜有机循环发展模式。整个产业园以企业+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的入股模式,把县级涉农整合资金205万元作为坛罐窑村集体入股资金参与分红,同时,带动全乡5个村997户贫困户小额信贷100万元入股。根据初步估算,园区每年可收益310余万元,全乡贫困建卡户9973865人,年人均增收853元,可提供贫困户200人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1.8万元。

    喜德县按照因地制宜、因地种植、因地发展的模式,摸索出一条适合喜德山地发展种植业的科学道路。以鲁基乡为代表的露天蔬菜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沙马拉达乡为代表的万亩大红袍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拉克乡邡达辣椒大棚蔬菜为代表的大棚蔬菜产业园、冕山镇五合村油橄榄产业园为代表的林业特色产业园、阿吼村百合种植基地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红莫片青花椒的林业产业园、两河口镇的蜡虫产业园等88个现代化产业园相继建成,为孙水河畔产业强县奠定了基础,为山地贫困群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