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不闲 汶川绣娘飞针绣出脱贫路
发布时间:2019/1/4 10:26: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傅晓蕾

 

农闲不闲 汶川绣娘飞针忙

 

杨光富 刘佳

 

   冬天的早上,阳光明媚,给大地披上一层光辉。位于汶川县绵虒镇高店村的来料加工扶贫车间热闹非凡,不少当地妇女和老人集聚在这里,手法娴熟地做着各种手工艺品。

   汶川县棉虒镇高店村留守在家的村民们,农闲时有了新的去处,那就是到该村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做点小手工,工资可随时结。村民可以把货带回家里加工,做完了再把成品送回加工点。

来料加工项目落地小山村

   高店村引进来料加工的故事要从杨梅说起。她是羌绣的非遗传承人,也是该村的绣娘。

   20187月初,杨梅随汶川县上组织的东西部协作扶贫考察小组奔赴浙江,第一次接触到了义乌市的来料加工业。

   “来料加工技术要求不高。我想到家乡的留守妇女和老妈妈些,她们心灵手巧,也有闲余时间,很适合做来料加工。”杨梅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来料加工引进汶川。

   考察中,考察组主动与义乌市来料加工的老板们磋商,但对方对汶川的区位交通、人文环境等缺乏了解,并告诉考察团至少要准备一个2000名工人的加工队伍才能发货,引进项目遇到拦路虎。

   回到汶川后,杨梅主动找到县就业局开展工作。最终,2018916日,在汶川县委常委刘兵、义乌福田街道党委书记郑亚明和义乌市来料加工侨联主席周伟力等相关领导和爱心老板的支持与帮助下,高店村羌风羌韵羌绣合作社终于和义乌小商品市场两位老板签订800万元的来料加工的合同。当天下午,第一批义乌至汶川来料加工原材料发往汶川。

   “由于没有经验,第一批货到了汶川才发现,对方装了很多种货,每种货品都需要手工操作,技术也不一样,给来料加工增加了难度。”杨梅说。

   为了按期交货,杨梅当起了“带头人”。杨梅发动周边的羌绣合作社带头人熟悉来料加工技术,再回去带动和推广给各地绣娘和留守村民参与。“第一车货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发回去了,对方非常满意!”杨梅说。

昔日绣娘巧手绣出脱贫路

   在汶川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汶川成立了2个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及7个加工点,32位经纪人赴义乌考察学习。以此为契机,在杨梅的带动下,有了接下来浙江义乌与高店村来料加工的进一步合作。

   如今,在高店村来料加工扶贫车间,不仅有本地的村民在做工,附近村子的绣娘也慕名而来学习如何做好来料加工。

   20181221日,杨梅带着记者参观高店村来料加工扶贫车间。“我们将义乌运过来的原料,经过简单组装、加工,制作成为精细的小商品,比如蝴蝶结、无痕内裤、胸花等等,我们这里的老弱病残、贫困户都能很快上手。”杨梅介绍,高店村已经签订来料加工协议3800万元,目前加工了第一批价值100万元的订单,发动了附近周边400多位村民参与。“我们从不会到会到熟练,加工人员也稳定了,加工订单的量也慢慢多起来。现在义乌发货到成都,我们去成都拉回来,中途节约了不少时间。”杨梅说。

   目前,杨梅也在思考如何将羌绣融入到来料加工当中,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小商品的品质和附加值,而且可以将羌绣很好地宣传出去,走向世界。

   合作成功了,与高店村签订来料加工协议的三个义乌老板还专程到高店村考察,对杨梅等绣娘的来料加工品质表示了高度肯定,“你们毕竟是羌绣传人,确实心灵手巧!”

   “这些老板很有爱心,帮助我们落后山区通过这种方式来脱贫!”杨梅说,“他们对我们在小商品或者婚礼用品上融入羌绣的元素的这个想法,也很支持!”

[画外音]

绵虒镇副镇长高洋:

   目前绵虒镇在“三个片区”建立了7个来料加工扶贫基地示范点,分别落实了牵头负责人,各基地基本办公设备已置备,具备了基本的集中生产、培训及业务分派功能。经初步了解统计,目前全镇有意向参与来料加工业务的群众达1200人,因此我镇发展来料加工产业的潜力非常大,群众基础也比较牢固。

   正所谓 “近水楼台先得月”,汶川与义乌、绵虒与福田是结对帮扶的“一家人”,只要我们从思想上真重视、从决心上真坚定、从措施上真发力、从行动上真落实,我们可以将来料加工业务作为东西扶贫协作的秘密武器,打造成亮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