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穷根”幸福美丽生活前景好
发布时间:2017/5/18 15:14: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米强


通川区磐石镇场坝村新貌。
 


通川区碑庙镇陡坑村产业发展示范带。


   ——达州市通川区脱贫攻坚与新村建设纪实

   刘佳

   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位列省级贫困县,达州市通川区是今年我省16个拟脱贫摘帽的县(市、区)之一。“我们将举全区之力向贫困宣战,坚决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确保今年脱贫目标全部攻克、承诺全部兑现。”在今年3月举行的全省贫困县摘帽现场推进会上,达州市政府副市长、通川区委书记杜海洋信心满满。

   2014年,通川区共确定贫困村45个,占当地行政村总数的23.4%,在贫困发生量大而广的现实背景下,通川区全域脱贫奔康的底气何在?近日,笔者来到当地进行了走访。

   聚焦“四个好”
   去年19个贫困村退出工作圆满完成

   4月26日,沿着平整宽敞的水泥路上山,笔者一行开车从通川区江陵镇镇政府出发,不到半小时就来到该镇千宁村。千宁村新建的村级活动中心紧邻村委会,门前是设施齐备的篮球场,几十米开外标准化猕猴桃果园里绿意盎然。村委会的张贴栏上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宣传标语引人瞩目。

   2016年底,千宁村正式退出贫困村。而就在两年前,这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全村上下就有3条断头路,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产业更无从谈起。

   而今,通过新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村里年久失修的农房被打造成了“雷家塝老院”,新建了7公里的通村水泥路,硬化道路16.75公里,山坪塘得到了整治,标准化公厕建了起来,用电不愁、饮水放心,还通了宽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让村民们欣喜的是,大家伙儿心心念念多年的致富产业也有了着落。

   “我们共规划了486亩红心猕猴桃,目前有200多亩投产了。”千宁村村支书张翅介绍说,根据千宁村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特征,当地确立了红心猕猴桃、江陵跑山鸡和黑冬瓜三大产业,注重发挥产业的扶贫效应。

   “通过利益联结,让产业发展的同时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张翅说,作为村里头号支柱产业的红心猕猴桃,到今年底预计种植面积将达到1000亩。通过发展该产业,当地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金,还能参加二次分红。“我们主要采用的223分配机制,将猕猴桃7%的销售总收入进行二次分配。”张翅介绍说,7%分红中,2%作为扶贫基金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分配,2%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剩下的3%则作为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保守估计,每亩销售额能达到1.8万元,贫困户家庭每年人均可分红两三千元,加上务工收入,人均增收超过万元。”张翅说。

   同时,以“基地+业主+贫困户”为模式的跑山鸡特色养殖,以“订单农业”为主导的黑冬瓜产业……纷纷在千宁村落地开花。

   产业引领助农增收,激活村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浪潮,在通川区涌动起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实施交通项目36个,建设里程达57.7公里;整治山坪塘130口、新建蓄水池50口,5000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造110千伏线路19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53.64公里;投资1000万元开展广电宽带乡村 “村村通”工程,完成44个未通宽带行政村宽带覆盖;完成16个土地整理项目和完成1335户危房改造,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57人。

   不仅如此,全区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12万亩,并实现农产品全区就地转移转化。建成区域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培训中心和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在全市率先实行农村低保线和国家贫困线“两线合一”,9105名贫困人口实现低保兜底,贫困低保户保障水平年均高于3100元。

   2016年,通川区圆满完成了19个贫困村退出、9438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攻坚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降低至2.3%。山区遍开致富花,村庄尽是幸福颜。

   “五大行动”补短板 年内7046名贫困人口将脱贫

   和千宁村相隔数十里的碑庙镇陡坑村,是通川区今年计划退出的贫困村。

   在外打工多年的陡坑村4组村民陈香平,回到了老家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如今在搞脱贫攻坚,我觉得是创业的一个好时机,所以就回来了。”陈香平说,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都有一颗渴望归乡的赤子之心。

   同时,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持续开展,陡坑村将产业扶贫作为当地脱贫攻坚、持续造血的有力抓手,开展了 “筑巢引凤”活动,为业主来村发展产业提供了土地、贷款等优厚政策。

   陈香平赶着“东风”,回村建起了“乌牛山庄”,流转了百亩土地搞四季采摘和水产养殖,而今他的采摘园内枇杷、樱桃、桃子、梨、柑橘等各类果树已经栽下;树下则种植着辣椒、白菜、萝卜等蔬菜;鱼塘已经挖好,塘边还特意规划了垂钓区域……

   而今的陡坑村通过“筑巢引凤”活动,共培育生猪养殖大户5户,规模化养殖生猪2500头,年出栏2000头,产值500万元;培育肉牛养殖大户2户,规模化养殖肉牛450头,年出栏350头,产值350万元;培育肉羊养殖大户1户,养殖肉羊300只,年产值30万元。去年全村销售生猪2300头、牛400头、羊400只,产值达895万元,人均增收400元。产业强则群众富,贫困户通过产业带动,人均增收1200元;村集体通过专合社分红、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堰塘流转,每年可实现集体收入3万元。

   放眼整个通川区,2017年要实现脱贫摘帽,意味着这一年全区须确保完成7046名贫困人口脱贫、26个贫困村退出。“我们要聚焦重点难点、通过靶向发力、精准滴灌实行脱贫攻坚。”通川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杰如是说。

   重点难点是哪些?答案是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和创业就业增收。

   通川区将规划建设40公里休闲康养、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助推连片脱贫,实现贫困村专合组织覆盖率100%。其中包括:规划打造500-1000亩特色产业示范片,全面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在北部片区全力打造“一路一带”40公里休闲康养和乡村旅游产业带。

   区财政注资1000万元组建农业发展公司,按每村不低于30万元向贫困村注入产业扶持基金,全区共注入产业扶持基金1375万元,推动龙头企业与贫困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贫困村集体造血功能,实现贫困户均有一个以上增收致富项目,力争实现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1800元。

   通川区将加大贫困对象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实现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针对贫困群众开辟公益性岗位,整合生态护林员、保洁、绿化等公益岗位资源,力争实现年人均增收3700元。

   靶向发力如何实施?答案是通过“五大行动”补齐短板。

   靶向“农村交通三年提升行动”,今年内通川区将投入2亿元以上,实现贫困村村组道路硬化率100%,贫困户入户路硬化率100%;靶向“农村义务教育三年提升行动”,年内投入1亿元以上,实现乡镇中心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靶向 “农村医疗卫生三年提升行动”,年内投入1.5亿元以上,实现贫困群众区内住院微支付;靶向“农村文化体育三年提升行动”,年内投入3000万元以上,实现贫困村文体设施全覆盖;靶向“农村饮水保障三年提升行动”,年内投入5000万元以上,实现农村居民饮水保障率100%。

   通川区呼应着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下联动,凝心聚力,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地灾避让搬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三大工程”,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统筹实施危旧房改造和“五改三建一治理”工程,突出“四好村”创建……开创出一条条具有通川特点的脱贫奔康路径,更确保所有群众都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