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青林口镇
发布时间:2014/7/22 15:01: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刘芮男
fiogf49gjkf0d

   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坐落在王爷山与人字山相汇处。王爷、人字两山成东西走向,逶迤绵延数十里,到青林口场镇时两山突然而止,显得高峻雄伟。在两山相汇的山谷间,有一条小河从深山流出与镇前的潼江交汇,使古镇天然的形成了二河汇流,群山环抱的秀丽景致。青林口是剑阁、梓潼两县通往江油的交会处,两山、两河、两路在此相交,形成口子。过去,古镇临河一面和靠山的一面,都是两人合抱大的青七树和黄连树,层层如盖,枝叶繁茂;镇内街上每户门前都栽着水桶粗的阔叶梧桐,美丽的白鹤与鹭鸶在树上安家落户,繁衍后代,每逢早晨与黄昏,它们一群群地飞向河边的沙滩上栖息或浅水中捕鱼捉虾,人们与它们和谐相处,相安无事,一幅人与自然的天然图画。站在古镇对面的山坡上,遥看青林口,场镇完全掩映在一片茂林深处,只见青山不见场,只闻其声不见人,青林口也由此而得名。如今的青林口,虽林木在大炼钢铁年代被毁,白鹤已逝,鹭鸶已飞,但由于古镇没有高楼大厦,散落于山坡、河边的麻柳、杨树,仍然阴翳着场镇,给人以清丽的感受。  

   青林口镇 

   古镇的街道全长约二华里,街分新、老二街,依山傍水临河而建。老街沿王爷山的南麓临河而建,新街建于人字山的西南麓面临潼江与老街小河相隔。新、老街由一座廊桥“合益桥”(现红军桥)相连,仿佛古镇有了几分灵气,因而古镇也就显得小巧、婉约。 

   古镇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形式。临街下面铺面是木板,栏柱窗格雕工精美,馆驿庙宇画栋雕梁。其屋面均为小青瓦覆盖。独具特色的是新街上有十间铺面长的一段,以房门面为支点,上盖小青瓦屋面成一街上凉亭,百姓称其为“凉亭子”,使得人行其间,冬能防风寒之侵袭,夏能避酷暑之炎热。临河一面的建筑多采用悬梁、悬挑吊脚式。若在夏季洪汛时,最高水位可达离吊脚楼一尺左右,险象环生。这时若在远处看,青林口场镇就象一艘漂浮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上,景象十分惊险。青林口镇庙宇馆宇林立,如粤闽会馆、文昌楼、火神庙、湖广会馆等,飞檐翘角,建筑气势雄伟。 

   古镇在明清时代已是著名的旱码头和商品集散地,曾有“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由于地处交通要道,现今仍是江油、剑阁、梓潼三县交界处,过去,小小的场镇住户达五百余家,人口稠密,由于周边物产丰富,街上商店、客栈、手工作坊林立,市场繁荣。即便到了民国初年,青林口仍然以物资交易集散地而名列江油三个重之一(武都为当时的县城,重华为农业大镇)。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留下了红四方面军许多可歌可泣的,至今仍在传诵的故事。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红九军、红三十军率胜利之师,取道剑阁县的金子山、雷家河追击溃逃之敌,于4月初进入青林口。红军一方面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一方面进行分田地工作,及时组织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如今的青林口,仍然可见大量的红军在石碑、石柱、墙壁上刻写的宣传标语口号;连接青林口新、老街道的合益桥,因一位女红军战士在此就义,而改为“红军桥”;还有黄公祠外墙壁保存完好的,据考证是国内唯一保存的最大的一幅红军标语:“红军是中国民族和牢苦民众的救星”。在川北古镇中,至今仍然保存许多红军遗物的屈指可数,形成了古镇独有的“红军文化”。 青林口镇 

   青林口古镇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由于青林口所处的位置是在两山相汇处,前又临河,其空间就不甚大,整个街道就显得逼仄和短促,使古镇有小巧之感。其建筑风格紧贴山水,简约朴实,自有一番丰韵。为解决古镇的照明,按北斗七星在镇的不同角落布局,每当夜晚,灯火闪烁,尤如七星高照。灯杆是用当地产的杉木,高度均为三丈三,寓意着天人和一,天长地久的含义。  

   这里有道教圣地菁华观和文昌宫,其悠久的文化,承接着梓潼的宗教文化的影响。离此不远的梓潼七曲山大庙,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文昌殿。文昌称文曲星,或文星。原为古代对斗魁六星的总称;古代星象家将其解释为大贵的神。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称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后人为科举功名的获得,纷纷到七曲山大庙烧香抽签。各地为使本地文运昌盛,都纷纷兴建文昌宫。青林口得山水灵气,在清朝出过进士、贡生、禀生、翰林等儒雅之士。 

   这里地处阴平古道和金牛古道相连处,被后人称为阴平支道,如今在青林口还有一段经岁月磨砥后留下的石板路,蜿蜒于丘陵之中,让人遐思不断。是氐、羌和汉民族融汇处,也是中原文化与蜀文化的交汇处,其文化底蕴绵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