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进求发展 打造不可替代的优质农产品
——专访乐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杨登廷
杨登廷(右二)到夹江县调研夏秋茶生产利用情况。乐山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吴平 杨勇
有着峨眉山、乐山大佛两项世界遗产的乐山市,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农业的“天赐福地”:晚熟柑橘最适宜区、错季早春蔬菜分布区、最佳高山茶种植区、道地中药材优势产区……11月8日,乐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杨登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乐山将对标高端、对标差距,把优势利用好,把特色做足,打造不可代替、具有品牌号召力的乐山产优质农产品。
一个制高点
茶产业蓬勃发展
要在全国叫响“乐山味道”
我省茶叶重点县有30个,乐山就占了5个。如果说宜宾、泸州是“早”字当家,雅安有“茶马古道”历史底蕴,相比这些“单项”冠军,乐山则是全能型选手。
论基地,130万亩,占全省近24%;论品牌,“竹叶青”是四川唯一进入全国前十的茶叶品牌,年产值达12亿元,位居全国茶叶企业绿茶单品销售额首位;论产业链,既有不同类型冲泡茶、茶饮、也有系列茶食品;论市场份额,全市28家品牌龙头企业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专卖店、连锁店1000多余家,专柜5000多个。2017年,乐山市茶叶出口日本、俄罗斯、美国以及东南亚、欧洲和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间接出口2万吨。
但光环背后,仍有短板,例如,“竹叶青”与排名第二的茶企、茶品牌之间是“断崖式”的差距,一个合理的龙头梯次和企业集群格局还有待培育。尤其应深挖第二、第三梯队的潜力,让他们从“竹叶青”的光环背后站出来,被市场看到并认可。
对此,杨登廷表示,要有差异化的发展思路,“竹叶青”主打名优绿茶,另外的龙头企业,有的主打花茶,有的主打出口,有的则在食品上发力,“还要延伸产业链条,在夏秋茶上面做文章,仅此一项,可使茶农每亩增收3000元左右。下一步继续加强改造剩下的30万亩中低效茶园,提高茶叶出口的数量和质量。”
到2020年,乐山市茶产业综合实力,不仅要站稳全省第一,还要在全国叫响“乐山味道”,打造“全国茶产业绿色基地发展示范区”“全国茶旅深度融合特色区”“全国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茶产业增收脱贫示范区”……实现产值75亿元,70万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三个火力点
柑橘蔬菜中药材
“名片”叫好更要叫座
同茶叶一样,四川也是柑橘大省,但原省农业厅领导、如今的乐山柑橘创业带头人范敬超并不担忧市场饱和的问题,因为放眼全国,优质杂交晚熟柑橘所占比例很小,而乐山是晚熟柑橘最适宜区。井研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市),“井研柑橘”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杨登廷介绍,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要着重提高柑橘的单位亩产值,按照《乐山市现代柑橘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到2030年争取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综合产值100亿元,带动100万农民增收。
早春蔬菜和中药材也具有“两好”——先天禀赋好,资源条件好,但这些“名片”既要叫好又要叫座,市场认可才是真的好。
“全市已完成1.23万亩直供港澳蔬菜基地备案,还有4000亩正在申报审批中,在全省各市州中备案面积名列第一。”杨登廷说,下一步要集中火力扩大销售半径,把“春提早、秋延后和高山错季节”的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乐山是中药材资源大市,却还不是产业强市。”杨登廷告诉记者,全市中药材资源2900多种,占全省73%,全国26%,然而道地品种不强、基地标准化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企业缺乏、产业融合乏力。目前,乐山已引进大型龙头药企扬子江药业和同仁堂等建设现代化加工厂,以龙头做引领带动,药香富民的前景值得期待。
两个战略点
粮猪安天下
重塑现代农业格局
作为粮食主产功能区,乐山要抓好优质粮油和生猪供给。然而,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国土资源条件使得粮油生产不比成都平原,能够集中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
“对此,我们要扬长避短,走种养循环的绿色优质粮油道路,让生态和美味营养为产品提升附加值,”杨登廷说,通过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高产创建、优质再生稻等项目,扭转传统粮油低产值、低效益的形象,实现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收等多效合一。
近日,乐山3个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场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2.38亿元,配套流转1600亩土地种植果蔬作物,实现清洁生产、种养循环,3个项目建成后可年出栏生猪11.6万头。
粮猪安天下,强农战略背后是对科学布局的深刻洞悉。对此,乐山逐渐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动能明显、潜力巨大,操作性强,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也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的生态和资源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