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 提高农业竞争力
——专访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小合
马小合(前排右二)赴宁南县调研蚕桑产业。 凉山州农业农村局供图
刘佳
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我国同纬度地区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农业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经过多年努力,凉山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州。
今年,凉山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产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三大战略”。在机构改革后,凉山州农业农村局如何顺势而为,把握新的机遇,实现新的作为?近日,记者对凉山州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小合进行了专访。
“要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我们必须打开思想解放的总开关,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方法,大胆探索实践,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马小合表示。“大凉山”声名鹊起
产业扶贫作用明显
马小合介绍,过去几年,凉山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烤烟、蚕茧、苹果、鲜切花、白魔芋、马铃薯产量位居四川首位。2018年,马铃薯、烟叶、蚕茧、水果、蔬菜产量分别达385万吨、209万担、53.6万担、166万吨、310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45.1 万吨、2.76万吨、4.77万吨。
“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更是享誉四川,正走向全国。目前纳入“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农产品已达1550个。全州龙头企业发展到2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0家,销售收入突破210亿元。同时,凉山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近几年凉山州不断补短板、破瓶颈、强弱项、夯基础,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全州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94.2万人减少至2017年的49.0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75%降至11.03%。2017年完成500个村退出、13.98万人脱贫,其中通过农业产业脱贫7.98万人,占脱贫人口总数的57%;2018年,凉山实现19.9万人脱贫、50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7.1%……
马小合认为,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扶贫在实现脱贫退出中的根本性作用。今明两年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的叠加交汇期。因此,要将战略重心适时转移到大力培育现代产业上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从四个方面抓落实
马小合表示,今年凉山州农业农村局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转型突破”为总方向,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做好规模、质量、主体和基础“四篇文章”,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资源大州向农业经济强州跨越。2019年,全州将力争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示范村,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一是重点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将制定落实《凉山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按照“1+11+N”园区建设发展思路,加快提档创建一批国省级产业发展示范园,新建改建一批脱贫攻坚产业融合园,配套建设一批集中安置区产业致富园。2019年全州将建设82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区,开工建设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计划到2020年全州建成国、省级示范园区4个以上。
二是加快建设“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2019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9万亩,新增有效灌面4.85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面2万亩。2019年,在全州新建或改造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0个;全州年出栏猪471万头、牛32万头、羊310万头,出栏小家畜禽1800万只。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48.4亿斤以上。
三是全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力争2019年农村户用厕所普及率达70%以上,行政村公共厕所全覆盖;到2020年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力争2025年50%以上的行政村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四是继续抓好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着力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基本经营制度、投入保障等方面发力,全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努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