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优势 发展现代农牧业
——专访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局长严扎甲
严扎甲(右五)在田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佳
6月5日,在成都举行的全省乡村振兴产业专题示范培训班上,记者见到了前来参训的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局长严扎甲。利用午间休息的间歇,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介绍了当前阿坝州农牧业的重点工作。
严扎甲告诉记者,阿坝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将发展壮大生态经济,着力构建“三地共建、五业同优”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对口帮扶、巩固提升等,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决定性胜利,通过振兴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文化、推进机制建设等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是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之年。阿坝州委提出要求,要在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所有灾后重建项目,目前我们在加紧落实,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严扎甲说。
奋力战贫困助推全州贫困县摘帽
今年,阿坝州将锁定“3个贫困县摘帽、33 个贫困村退出、4862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夺取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决定性胜利。严扎甲告诉记者,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工程,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阿坝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上下做了细致研究,以“起步就冲刺”的精神状态,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待3个贫困县今年摘帽后,阿坝州所有贫困县将全部摘帽。
“作为农牧人,首先要抓好产业培育、技术指导和结对帮扶。”他说,“阿坝州共有606个贫困村,阿坝农牧部门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人开展一次农业技术培训,目前已实现全覆盖。我们到农户的家门口,在田间地头,针对贫困户在种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近几年,已累计解决农户们遇到的大小技术难题600余项。”
同时,按照计划,到2020年,为全州每个贫困村培育农牧科技致富带头人5—10名、适度规模种养户2—5个、农牧科技示范户3—5户、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培养至少1名懂一门实用技术的人员。截至2018年底,已培育农牧科技致富带头人4124人、适度规模种养户1939户、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培养至少懂一门实用技术的人员23350人、培育农牧科技示范户2478户。今年将全面完成既定任务。 “发展扶贫产业,切忌贪大求全,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做好扶贫产业的后续培育、农牧民的后续培训和指导,实现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脱贫不脱帮扶,尽量避免脱贫后返贫。”严扎甲说。
生态为引领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
围绕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的目标要求,阿坝州将如何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
严扎甲表示,阿坝州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锁定“农区做精做细特色种植业,牧区做大做强现代草原畜牧业,半农半牧区做优做特生态种养业”的农牧业发展新思路,加快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坚持科学规划引领、调优产业结构、深化改革创新三条原则,抓好“试验示范、主体培育、产业扶贫、投入保障”四项措施,重点实施好“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重融合、强监管、优服务”六大行动。确保到2022年,第一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今年,阿坝州出台了《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2年)》,提出以“六大工程”作为主要工作路径,即狠抓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产品加工、主体培育、质量监管和技术服务。着力增强全州特色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延伸特色产业增值链,促进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特色产业市场影响力。
“特别在牧区,要实现生态发展,就要着力解决草畜矛盾突出的问题。”严扎甲告诉记者。
传统的放牧方式存在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益低等不足,畜草矛盾日益突出,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严扎甲告诉记者,阿坝在全州13个县不同规模地推进牦牛标准化养殖,以妥善解决畜草矛盾。
牦牛标准化养殖模式,被通俗地称为“4218”养殖模式,即年龄在4岁左右、体重200公斤的牦牛,再集中饲养100天,体重可增长80公斤左右。从提高牧民收入来看,牧区放牧养殖到4岁左右的牦牛,通过100天的异地标准化饲养后出栏,使牦牛6-7年的自然出栏周期缩短了2-3年,提高了牧区牦牛出栏率和生产周转率。同时,还提升了生产效益,缩短了养殖周期,缓解了草畜矛盾,引导养殖观念,突破出栏瓶颈,改善牛肉品质,强化科技输入,促进基础建设,改进生产方式等。
“如果每年出栏的43万头牦牛都实施标准化养殖,可减少草原载畜量430万个羊单位,也就是说每年可以使2150万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养殖户从周边农户购买农作物秸秆和饲草用于配制饲料,牦牛粪便就近供给周边农户种植农作物和畜草,形成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绿色生态的发展路子,可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严扎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