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农有术 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专访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国
张俊国(左二)调研农业园区建设。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刘佳
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兴农有术。
成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
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41.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35元,策划实施乡村振兴项目586个,完成投资614.6亿元,多项指标“领跑”全省。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成都市将如何领跑带动全省乡村振兴?带着疑问,5月23日,记者专访了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国。
产业筑基
园区引领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5月,崇州市隆兴镇,风吹稻浪,遍地金黄。这里地处天府优质粮油融合发展功能区核心区。园区管委会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负责人刘波介绍,这里的万亩良田除了生产优质粮油,还配备了餐饮、文创旅游、乡村购物等多种“元素”,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现代的“农耕生活”在这里得以精彩演绎。
“去年以来,我们先后规划建设了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同时突出强链补链,又在全市筛选出了 7个现代农业重点园区。每一个产业功能区(园区)都突出主业,且特色鲜明、集约高效。”张俊国表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成都市正积极探索“IP+产业”、场景体验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方式,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文创示范园区和文创空间,打造一批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农业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农庄、休闲农场,加快构建“7+ 7”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园区)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功能属性复合多元、综合效益持续提升、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生态圈。
“今年,我们将突出以重大项目为中心加快推动产业功能区(园区)建设,争取年内招引重大项目60个以上,同时开展星级示范园区评定,先期评定15个市级示范园区,随后向省上推荐。”张俊国表示,今年还将完成农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功能区的选址规划和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一期工程,并精准招引一批目标企业及重大项目。
在抓好园区建设的同时,成都市还将进一步夯实“米袋子”“菜篮子”供给能力,力争年内新改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基地2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万亩,并培育提升“郫县豆瓣”等一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产品品牌,加快构建以“天府源”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
改革发展
打造全国农村改革“试验田”
4月17日,在彭州市磁峰镇石门村从事民宿经营的余勇拿到了三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
就在两个多月前,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领到了成都市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
两本“证书”,分别成为了成都农村改革的注脚。改革,是激活乡村力量的内生动力。当前,在全国多项农村改革试点中,成都市共承担了12项。
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都市还将继续坚持改革引领、精准施策。“我们将以五项重点改革为抓手,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求变。”张俊国表示,今年成都市将继续深化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完善机制,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管委会+专业公司”运营模式,构建以产业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新体制;“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打破农业农村发展瓶颈,从而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张俊国说。
绿色筑底
推动全域景观化景区化
虽是洋气的咖啡馆,却不失各类农家符号,院子里放置着猪食槽、黄鳝笼、石磨盘……在这里,“猪圈”和“咖啡”混搭在一起,却丝毫不显违和。
“整个咖啡馆占地5亩,90%的休闲场所都是露天的。”5月初,记者来到都江堰柳街镇红雄社区5组,只见川西林盘深处,曾经的农家猪圈如今已被打造成了时尚咖啡馆,成为市民周末休闲打卡的好去处。
乡村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表达美、彰显美的能力。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成都市的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农村较于城市而言,生态资源是一大优势,我们要发掘好、利用好。”张俊国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成都市相继编制了《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成都市乡村振兴空间发展规划》以及“大美田园”“天府农耕”“秀湖云田”3条示范走廊规划,积极探索“特色镇(街区)+林盘+景区(园区)”等多种建设模式,以绿道为轴,营造多功能叠加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实现乡村生态价值最大化。
今年,成都市将继续以“西控”区域为重点,全域推动100个特色镇规划建设,分类打造一批新经济、旅游休闲、都市现代农业等特色小镇。
“另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首场战役,而对标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我们的工作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扫扫垃圾、做做卫生。”张俊国表示,为此成都市在全域开展村庄清洁美化行动的同时,还将加强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强化“整田、护林、理水、改院”措施落实,以林盘院落重塑、风貌改造和节点打造为抓手,打造一批具有川西平原特色的林盘、庭院,年内力争完成3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任务。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力争年内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省级达标村1500个,启动培育‘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300个。”张俊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