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土地3000亩 种粮大户要做绿色农业
发布时间:2019/3/28 9:34: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米强

   顾朝辉 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

   名片 

   刘玉兰,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金穗源粮食专合社负责人。为了不让家乡的土地撂荒,她流转土地3000余亩种粮。2012年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心语 

   今年,我将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动更多的周边种粮大户和村民一起从事现代化绿色农业种植,带领更多群众致富奔康,为乡村振兴添油助力。 
 
   3月25日,笔者来到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一千多亩麦田平整而宽阔,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合作社,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业生产小道在脚下延伸,几位村民正在麦田里除草。

   “2011年,我承包了600亩土地开始种水稻。凭着对农业的热爱,一步步走过来,从多宝村发展到永太镇、黄鹿镇、青石乡等多个乡镇,有很多人加入了我的 ‘种粮大军’,我们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见证人。”刘玉兰告诉笔者。

   心忧土地闲置8年前投资种粮 

   刘玉兰过去一直从事农机销售和维修。2011年,看到当地农村大量土地被闲置,她非常痛心,开始探索土地流转经营。“我们口攒肚挪地存了90万元,第一年就一股脑儿投进去了。”凭着踏实肯干的劲头,加之对农机具十分熟悉,刘玉兰和30多位村民一起下田劳作。“清理撂荒地,踩着稀泥巴平整土地,天黑了就点着灯干。”说着创业初期的艰辛,刘玉兰抬起了双手,这手就像不平的土地,满是老茧。

   8年来的辛苦自然是道不尽说不完,合作社能做到今天的规模,来自于刘玉兰对农业的热爱,来自于政策“红包”发不停。

   刘玉兰告诉笔者,从2012年开始,中江县开始推进小农水项目,自己流转的土地也直接受益。“以前水利基础设施不到位,不是旱就是涝,插秧时最恼火,靠人工忙不过来,机器又总是陷到土里。”刘玉兰说,县里专门派出技术人员现场指挥项目推进,她所在的多宝村还成立了质量监督小组、群众理事和议事协调小组。

   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所在地行政村作为建设业主,组织村民参与小农水项目建设和管理,项目资金还可以作为奖励资金,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水渠和提灌站建好以后,我慢慢把600亩土地扩大到1000亩左右,附近村里的种粮大户也成为了我的合作伙伴,加上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到2014年我的合作社实现了扭亏为盈。”刘玉兰说。

   制定种植标准带动村民齐增收

   “我这些土地都是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现在的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三十年,承包时间越长,我就越有信心扩大规模。”刘玉兰说,现在合作社覆盖了150多户农户,农民在这里务工,每月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

   种植规模上来了,但用工难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刘玉兰。中江是劳务输出大县,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农忙时节不好请人。为此,刘玉兰从2016年起联系了临近的石羊村、高坝村、富平村,以村集体为单位,为当地提供种子、化肥、农药以及技术指导,把各个村撂荒的土地充分利用了起来。“村里的农民就近务工,按照我们的标准种地,发展绿色农业,最后我们再以市价统一收购。”现在,刘玉兰“管辖”范围内的土地一共有3000余亩。“这样一来,粮食的产量、质量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也有了保证。”刘玉兰高兴地告诉笔者。

   刘玉兰的故事,是中江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江县通过龙头带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稳定粮油产能的同时,带动了更多农户发展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