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四川总兵刘铤率五千川兵大战努尔哈赤
发布时间:2018/12/24 10:21: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李贵平 文/图

出土的后金军曾使用的枪头

传说中的刘铤大刀

努尔哈赤﹙翻拍于沈阳故宫﹚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大明王朝和崛起于辽东的努尔哈赤后金兵,发生了一场震惊世人的萨尔浒大战。这场大战,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在萨尔浒大战的东线战场,素有“晚明第一猛将”之名的四川总兵刘铤,率5000川兵等联合军北上失利,全军覆没于辽东。而此前刘铤镇川期间,治军有方,南征北战,是个战功赫赫的牛人。

率领川兵北上全军覆没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万历皇帝惊悉辽东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步步南窥,辽阳情况紧急,他决定和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地区来一次会战,以图一举灭了对方。

  会战总指挥、辽东经略杨镐命令杜松、李如柏、马林等兵分四路出击,并紧急征召远在四川的刘铤为左府佥书司,北上助战。明兵四路计9万余众,号称47万;努尔哈赤仅有3万多人马。由此拉开了萨尔浒大战的序幕。

  萨尔浒,在今天辽宁抚顺市以东的大伙房水库附近,而萨尔浒大战的东线战场,也就是刘铤和五千川兵全军覆没的地方,位于今辽东桓仁满族自治县瓦尔喀什旷野和富察之野。

  当时,后金这边,针对明军兵分四路的战略,努尔哈赤笑称“恁(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头5天就连破四路明军,歼敌4万多人,赢得大战先机。

  向明朝廷进言未果,刘铤只好匆匆带了五千名精壮川兵,从成都万里迢迢赴辽,又率临时从浙江抽调的2.5万人参战,加上“打酱油”的朝鲜军上万人,组成东路军北上。令刘铤哭笑不得的是,那些浙江兵也是仓促北上,他们大多穿着简朴的号衣或布面胸甲,还没入辽就冷得直哆嗦;而“朝鲜兵皆披纸甲、柳条盔”(《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即甲胄是用纸条缝制的,头盔是用柳叶做成的,寒碜到家,十足的垮杆兵。

  当时,刘铤大军从辽宁县宽甸出发往北,因山路崎岖,未能按期进至目的地赫图阿拉。刘铤和抚顺萨尔浒主战场离得较远,处在其东南方向的桓仁县以西的位置。由于军情不畅,加之路途遥远,刘铤还不知西路、北路的友军早已失利,损失过半,他仍懵懵懂懂按原定计划向北开进。没想到中了埋伏,吃了他这一生中最大的亏。

  1619年三月初一,努尔哈赤在击败明将杜松、马林等几路大军后,火速南移,迎击刘铤大军。他先令扈尔汉率500名后金兵在阿布达里冈诱其速进,再另行设伏聚歼。努尔哈赤在降卒中找出一名机警的浙江兵,让他冒充明军,手持杜松的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要刘铤速进。此前,“最工间谍”的努尔哈赤已将刘铤军的指挥、数量、军器、士气、粮草等情报,刺探得一清二楚。

  刘铤看了杜松令箭,信以为真,下令轻装急进,进至瓦尔喀什旷野时,忽遭后金兵主力攻击。后金兵仰面扣射,万矢如雨,铁甲骑军,奋力冲追。

  刘铤最倚重的五千川兵大多来自康藏地区的土司部落,个个强悍能战,意气昂然,又装备了四川特有的利剑大刀和锋利的长柄竹矛,身披铁甲外,再套一层厚棉,可谓刀箭不入。后金军骤逢异敌,急令右翼的四旗兵出击。他们想趁上岸明军结营未就一举歼灭刘铤军,不料遭迎头痛击。

  后金八旗骁骑数袭未果,川兵虽人数远少于八旗军,却殊不畏死,加之战法诡异,八旗军一接战就极不习惯,打头的八旗精锐红巴甲喇军经恶战数小时被击败,当即退却。八旗军上下沮丧。

  见骑兵不敌,努尔哈赤急令代善以“后军往助”(《清实录》卷7),川兵寸土不让。《全边略记》和《山中闻见录》记载说:当时,刘铤大军连续击退了代善强劲的步骑猛攻,八旗劲旅更是在四川步兵的抗击下“死于枪弩者数千人”,后继骑兵也被打得纷纷坠马。双方激战多时,仍打得难分胜负。

  最后,身陷重围的刘铤目眦尽裂,手舞那柄著名的镔铁大刀,左冲右突。他左臂中箭,又战,右臂受伤,仍鏖战不止。自巳时战至酉时(相当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六点),刘铤面中一刀,被砍去半边脸颊,他砍毙数十人,力竭而死。其养子刘招孙全力来救,手杀多人,也战死。后金军随后又迫降了远远落在后面的朝鲜军。

  至此,努尔哈赤赢得萨尔浒大战的全线胜利,共歼敌近7万人,后金军伤亡不足万人。萨尔浒大战后,大明军队六七万精锐灰飞烟灭;努尔哈赤和他的继任者却在接下来的南攻辽沈、窥视中原、一统天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刘铤镇川期间战功显赫

  刘铤大军战死沙场,血腥气笼罩辽东旷野,朝野一片震惊。由于刘铤生前粗犷耿介,得罪了不少朝中权贵,他死后竟被诬为谋反,险招灭门之灾。但刘铤很快又得到朝廷平反。由于其遗体始终未能找到,他的子孙在南昌大清河岸边建了一座衣冠冢,当地百姓称“刘家坟”,后渐成村落,成为“刘村”。

  在明末四川,刘铤可谓赫赫有名的人物。

  刘铤(1558-1619年),字省吾,南昌人,明代杰出的抗倭将领、军事家,长期镇守四川。虽转战迁徙,大多驻扎在成都金牛坝营门口一带。

  刘铤本名龚铤,他的父亲龚显少年时曾因贫流落到四川,被夜梦黑虎的卫使刘岷请到家中,敬为上宾。龚显为报刘岷的知遇之恩,把刘岷当父亲一样侍奉,改姓刘。因此,史书上都称龚显、龚铤父子为刘显、刘铤。

  刘显年轻时精通武艺,臂力过人,又略通文墨,后到四川从军,很快因战功升任参将。刘显平生屡立战功,曾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参将戚继光合力围剿大量登陆广东的倭寇,收复了兴化与平海卫,抗倭历史上称之为“平海卫大捷”。刘显被公认为是仅次于戚继光、余大猷的抗倭名将。

  刘铤4岁习武,自幼随父南北征战,深受影响,强悍有父风,成年后受荫封为指挥使。《明史·刘铤传》说,刘铤力大无比,能单手托起一张放满酒菜的八仙桌;他擅使大刀,所用镔铁大刀重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刘铤弓马娴熟,擅用袖箭,曾经用墨在木板上随便画点,然后用袖箭掷去,无不中的。又曾拉出战马数十匹,呼之俱前,麾之皆却,见者无不赞叹称奇。

  继父亲刘显之后,刘铤承理四川总兵,长期镇守四川。他治军有方,统领的明军素有威名,行则成阵,止则成营,装备精良,炮车火器齐备,是当时整个明军中最强悍的精锐之师。

  明万历初年,刘铤首次随刘显讨伐川南叙州的九丝山 (今四川叙永县境内)蛮人起事,立下大功。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春,刘铤被朝廷任命为游击将军,离川担任云南腾冲守备。当时,缅甸人进犯永昌、腾越。刘铤率兵不作强攻,而是开渠漕运,补足粮饷,屯兵月余,最终迫降了缅甸军。此战,刘铤因功被封为副总兵。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刘铤被授职为五军三营参将,正巧碰上日本的丰臣秀吉政府侵略朝鲜,羁押了朝鲜王子。朝鲜当时是中国属国,刘铤主动请求率领五千川兵前去支援,万历皇帝下诏让其出征。

  刘铤从成都万里迢迢到达朝鲜时,倭寇刚接战不久就死伤不少人马。刘铤直奔尚州乌岭。乌岭绵延七十里,悬崖峭壁间只有一条路可通,倭寇凭借天险负隅顽抗。刘铤命大将查大受、祖承训寻小路翻过槐山,出其不意出现在乌岭背后,猛力袭杀,倭寇败走。接着,刘铤和祖承训等将领进兵屯驻大丘、忠州,用水军在釜山海口布防。倭寇最终退出朝鲜。次年,刘铤大军奉命回国,继续驻守成都金牛坝。

  平缅甸,安罗雄,退倭兵,克播酋,击倮人,大小数百战,一代名将刘铤风光无限,直到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大战东线战场殉国作古,终年61岁。一如深秋的枫叶,在风中绽放出最后一抹红晕,落叶为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