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墉
这些年来,全党全国上下对脱贫攻坚工作站位之高、投入之大、工作之实,前所未有。很多贫困县已经“摘帽”或即将“摘帽”,但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对“摘帽”后的工作有一些担忧。
一是干部思想“松劲歇气”。这几年,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县乡村干部长期奋斗在基层一线,“摘帽”后,很多干部有了“松一口气”的想法。二是扶贫产品“烂市滞销”。各级对扶贫产业高度重视,各种产业竞相上马,但是产业扶贫,投入再多,政策再好,终究绕不过市场。“摘帽”后大量产业投产、产品上市,如果不能很好对接市场,就可能造成“谷贱伤农”。三是一些基层群众“等待观望”。在一些地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没有被激发,坐等政府补贴,久而久之便形成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坏习惯。
以上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脱贫效果,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布局。为做好脱贫“摘帽”后期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在干部思想教育上持续用力。脱贫“摘帽”后,要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克服消极厌战、松劲歇气、懒惰厌烦心理;要围绕“回头看”“回头帮”列出时间表,理出路线图,常抓不懈,方能久久为功,决战决胜。要聚焦脱贫标准,切实帮助帮扶对象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扩大脱贫成效,确保脱贫实实在在,经得起检验。
二是要在落实帮扶政策上持续用力。要做到脱贫不脱政策,将技能培训作为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确保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培养出一名家庭能人,带动全家脱贫增收;要将就业务工作为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让有技能劳动力的能人到企业务工就业,将留守在家的劳动力推荐就近园区务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三是要在做大脱贫产业上持续用力。要全面、系统、辩证地规划产业扶贫,既要因地制宜有特色,又要做到产业扶贫可持续;要不断加大涉农资金统筹力度,建立“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引导和鼓励群众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健康养生的现代种养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解决市场风险和产品销路问题,减轻群众后顾之忧;要大力推进农村电商产业基地建设,规范农村电商服务点,让更多农民借助互联网创业致富。
四是要在激发内生动力上持续用力。各级帮扶责任人,要深入帮扶村开展政策宣讲,提倡奋斗改变命运,教育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坚决防止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五是要在落实标本兼治上持续用力。产生贫困的根源是多样的,有自身条件较差、观念守旧致贫的,有自然条件恶劣、缺少资源致贫的,还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等。要加大优生优育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精准发展帮扶产业,全面提升群众增收能力;要强化“兜底保障”,切实减少贫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