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莎 严堃本报记者 樊邦平
从“包产到组”,到摘掉人民公社牌子,40余年前发端于广汉农村的改革与安徽小岗村的 “大包干”探索一道,敲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钟声。
时光荏苒,记者近日来到广汉,触摸改革的痕迹,记录改革之乡的变迁。从改革的亲历者,到新时代的村民,从传统的农民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的故事,见证了40年来改革之乡的 “变”与“不变”。
敢为人先拉开农村改革大幕
12月10日,当年的改革亲历者、原金鱼公社凉水村文书叶常理向记者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仍然心潮澎湃:改革最初是从分田埂开始的。1977年村干部商量,将村上的田埂分给社员,大家自己经营,用于改善生活,当时人均分到了6分田埂,1977年下半年,开始搞作业组,全队210余人分成了三个作业组,分下来之后,每亩地增产了200斤粮食。
1978年,在县委的支持和省委的认可下,金鱼公社的116个生产队把“包”字运用到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实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包产到组”责任制,成为了四川乃至全国第一个实施这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地方。
当年秋天,全公社粮食总产量高达2752万斤,比上年增长22%,是全县21个公社中增产最多的,农民分得的粮食和收入普遍增加。这一年,安徽的小岗村也启动了“包产到户”的“大包干”实践。
1980年4月18日,向阳公社的社员们早上出工经过公社门口时,还看见人民公社的牌子端正地挂着,中午回家时,却惊讶地发现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向阳乡人民政府”。这“一摘一换”的背后,是中国农村一场排山倒海的改革浪潮,数亿中国农民的命运被改变。
土地流转更多的改变之门打开
从“包产到户”,到“流向大户”,40年来,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金鱼镇的农民曾经为了吃饱饭而开启了“包产到组”的土地改革。今天村民为了吃好饭,而纷纷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经商,曾经的土地又从散户流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们。全镇有耕地2.5万余亩,人口2.5万人,但土地流转率已超过80%。
在向阳镇,也发生了这样的改变。1980年率先实行基层政权改革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在向阳镇相继展开,随着改革地不断深入,农民的创业干事热情被激发,乡镇经济焕发出无限活力,并探索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农、工、商、副齐发展的路子,成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摇篮。
目前,向阳镇已形成了食品制造、电气设备、高端造纸三大支柱产业,拥有生产经营性企业328家,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7亿元,镇域经济综合实力走在了德阳全市前列。向阳镇还被列为了四川全省首批百镇行动试点镇,场镇的城镇化率达53%,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外来人口占比接近本地人口6成。截至去年底,全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9600余亩,流转率达到56%。
变与不变从“敢为人先”到“再为人先”
“一杯卡布奇诺,一杯拿铁,少糖!”12月11日下午,隆冬之际,广汉市金鱼镇凉水村筱筱家咖啡屋暖意十足,在穿过一片稻田和村道后,两位来自成都的客人踏进咖啡屋后,便点起了饮品。
咖啡屋的老板韩筱是名“80后”,是凉水村土生土长的女孩。韩筱敢想敢干,2014年她将自家农房改造一番,力排众议,在农田边建起了这家咖啡屋。
凉水村姑娘的这一举动旋即引发了舆论关注,筱筱家咖啡屋也一度成为“网红”,紧随其后,各类乡村咖啡屋相继在德阳乃至全省开业,它们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新业态。
改革开放40年来,广汉农村发生了许多改变,改变的背后是什么?记者找到的答案是“敢为人先”的精神。
从“敢为人先”到“再为人先”,向阳镇在不断改变,如今该镇已是广汉市的两个乡村振兴试点镇之一,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0元,城市化率达到80%。而40年来,广汉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从83元增加至16915元,土地流转率超过40%,粮食基地成为全省平原地区粮食生产示范样板,成功创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