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越过越美 四川农民收入40年增95.2倍
发布时间:2018/12/17 9:47: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本报记者 刘佳

  改革开放40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各种力度空前的惠农政策激励,拉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收入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经营,进阶为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并重,收入结构实现了“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转变。

  数据显示,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1995年、2010年、2015年迈上1000元、5000元、10000元大关。2017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26.9元,比1978年增长95.2倍,年均增长12.4%。

特色效益农业
有效助农增收

  9月,雅安市名山区茅河乡香水村内车流如织,又进入一年的茶苗销售旺季。装运茶苗、协商价格……当地香水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华忙得不可开交。“合作社目前有社员200余户,辐射带动全乡乃至周边1200余户农民发展茶苗种植。”丁华介绍说,茅河乡素有“中国茶苗第一乡”美誉,当地90%以上农户种茶,目前全乡茶苗种植面积约3000亩,出圃茶苗10亿株。育成的福选九号、名选131、蒙山九号等品种远销省内外。

  “目前,贵州、云南等多个省份种植的茶苗都来自茅河,我们也因此拥有市场定价权。”丁华给记者算了笔账,在茅河乡一亩地约能扦插茶苗40万株,每株茶苗售价约0.13—0.15元,种植一亩茶苗可带来5万—6万元收入,按每家农户平均约有3亩地计算,一家人一年种茶可收入十几二十万元,当地农民户户住小楼,家家开汽车。

  名山区的茶产业是 “川茶”发展的一根标杆,也是我省特色效益农业助农增收的一大典型。1978年,四川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仅为14元;2017年,这一数字已增加了4807.4元,是40年前的344倍。这与全省各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密不可分。近年来,我省通过发展蔬菜及食用菌、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加快创建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基地建设,促进了四川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大支撑。

新产业新业态
拓宽增收渠道

  12月10日,张光惠备好香肠、腊肉,煮了一大锅鸡汤,热情招待家里的客人。张光惠的家位于洪雅县花溪镇 “水韵新村”,共有一楼一底10间房,其中8间对外营业,常年租客近10人。如今依靠搞民宿,他们一家的年收入接近15万元。

  “我们这里靠近瓦屋山和柳江古镇,森林覆盖率有75%,为发展农旅融合创造了条件。”花溪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花溪镇重点发展畜牧业,奶牛养殖在当地产业占比超过80%。然而,市场行情波动和养殖面源污染,多年来困扰当地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迫在眉睫。

  瞄准当地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该镇将产业发展重心转向农旅融合,大力发展生态茶园、时令蔬菜,打造林业景观建设。

  1986年,郫县(今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诞生全国第一家“农家乐”,四川成为乡村旅游发源地。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了包括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平原风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以甘孜、阿坝、凉山为重点的民族风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等“五大产业带”。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我省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拓展农业生态、电商、观光、文化、康养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产业融合为农民收入增长拓宽途径。仅乡村旅游一项,2017年全省就实现收入2283亿元,累计建成农业主题公园440个,打造休闲农业专业村1400个。目前,全省有5000个行政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经营单位达3.1万家。

收入结构优化
消费提档升级

  7月盛夏,巴中市恩阳区青木镇花包村,数百亩葡萄已挂满枝头,一组村民李太家和老伴是葡萄基地里的“产业工人”,夫妻俩每天按时上下班,修枝、套袋、除草……是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家里的两亩地已经折成股份流转入基地,两人平日还要负责维护村里的自来水站。一年下来,算上务工收入、流转土地收入,七七八八加起来有4万多元。

  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农民收入结构是传统的农业经营收入唱 “独角戏”。而后数十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各项惠农富农补贴相继出台,我省农民收入结构由此发生深刻变化。2017年我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32.8%,比1990年提高了17.5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比达到25.1%,提高了20.7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比为39.4%,下降了40.0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从1978年的1.2元,提高到了2017年的321.3元,翻了近267倍。

  收入的增加和收入结构的优化,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40年前,四川农民住的是土坯房、茅草房,饮的是沟渠水、堰塘水。到2016年,全省45.9%的村通了天然气,86.1%的乡镇实现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2017年,每百户农村家庭有彩电117.1台、冰箱96.2台、洗衣机89.9台、移动电话242部,家用汽车由2000年的每百户0.1辆增加到13.4辆,计算机也由2008年的每百户2.2台增加到17.7台。

  兜兜里有钱了,农村居民也开始注重生活品质,2017年,四川农村居民主要用于提高生活品质的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分别提高了2.6、12.0、7.2、8.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