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 让川米好吃又高产
发布时间:2018/12/13 9:12: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访我省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任光俊

目前
2015年以来,育成的优质高产品种川优6203年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是四川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新品种,解决了四川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难题
上世纪90年代
1992年,粮食产量达到443.1亿公斤,创当时的历史最好水平;1994年,我省农业厅开始举办首届稻香杯评选活动,首次提出川米“优质“的口号
上世纪70年代
川粮依赖外省调运,川种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本报记者 左杉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水稻亩产量从1978年的319.2公斤,增加至2018年的525公斤,单产增加70%;杂交水稻占全省水稻面积,从30%提高到95%;川粮从过去要依赖外省调运,到如今的自给自足,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跨越式增长,四川也成为国内育种第一大省。

  12月4日,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刚从国外回来,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这位著名的优质杂交香稻川香优系列育种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讲述了四川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科技发展,特别是四川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

深情追忆 恩师周开达研制出冈型D型杂交稻

  “俗话说:有了好种子,才能出好米。在我看来,水稻产业的发展,与水稻育种的农业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任光俊对记者说。这位谦逊温和的水稻育种专家,经过37年扎根基层的数据实验,致力于水稻优质、高产、抗病相结合的育种创新研究,育成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新品种40多个,推广区域覆盖15个省 (市);2015年以来,育成的优质高产品种川优6203,年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是四川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新品种,解决了四川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难题,重塑川米品牌。

  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前夕,四川还处于温饱和饥饿的交替线上,粮食依赖外省调运。那时,刚进入西南农业大学学习的任光俊,每个月也是紧巴巴地数着粮票过日子。

  “在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在全国农业科技界,就有‘东有袁隆平,西有周开达’的说法。而我的老师周开达,影响着中国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水稻种植。”任光俊在读研究生期间,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周开达的学生。

  川粮依赖外省调运,川种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改良当时的杂交水稻种子,经过10多年系统研究,周开达的冈型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开始在四川推广。一年后,试点地区水稻亩产已近千斤,平均每亩增产约30%。

  当时,周开达研制的冈型、D型杂交稻和袁隆平研制的籼型杂交水稻,成为全中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即使现在,冈型、D型杂交稻在长江中上游及云、贵、川等地仍广泛种植,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3。1999年11月,周开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四川第一个农业院士。

  “老师是个特别谦虚,还很能吃苦的人。为了培育种子,他经常用地质队背包装着种子、生活用品和豆瓣酱,往返于省内基地。老师在学习和工作上对我们学生要求也很严。他说,搞水稻研究和谈恋爱一样,先要认识对方,慢慢熟悉后,就会爱上它,然后‘结婚’过一辈子。”回忆起恩师,任光俊感慨万千。

  1981年,大学毕业后的任光俊加入省农科院的著名育种专家阴国大老师的团队,一起研究高产的杂交水稻种子。

新老接力 四川水稻育种实力异军突起

  任光俊告诉记者,进入上世纪90年代,川粮产量节节升高,彻底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由于农业科学家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科技进步的助推下,川粮的产量跨过两个台阶:1982年粮食达到384亿公斤;1992年粮食产量达到443.1亿公斤,创当时的历史最好水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合作贸易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合作贸易往来越加频繁,特别是当时日本在国际上提出了 ‘超高产’的概念,这都对我省杂交水稻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产基础上优质发展。“任光俊说。

  每天,任光俊拿着小本子,挽起衣袖和裤脚,俯身贴在水面上,认真观察记录水稻今天长得多高?有没有发新芽、抽穗?……每一株都是杂交后代中的唯一变数,任光俊从这些杂交后代中寻找优良单株,选育研究从发芽延至选种,其培育观察和选种工作的繁杂、繁重程度可想而知。

  随着研究的深入,杂交水稻种子的优势潜力被认为是巨大的,水稻产量、品质等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1993年,在一次评审会上,任光俊试吃了来自某省的杂交稻米品种,发现该稻米不仅纯度很差,外形也不好看。为什么我们的稻米不能好看又好吃呢?带着这个疑问,任光俊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开始创新性地对《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的选育》进行专项课题研究。

  事实证明,任光俊的判断是正确的。1994年,四川省农业厅开始举办首届稻香杯评选活动,首次提出川米“优质“的口号。

  与此同时,在周开达、阴国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育种专家和以任光俊、郑家奎、李平等新一代育种专家的努力下,四川水稻育种科研实力在全国开始异军突起,占有一席之地。

不懈探索 川米优质高产再赢掌声

  如今,每年盛夏,任光俊依然会全身心投入到育种工作中。为了杂交出有香型水稻品种,他每天在实验室里,拿着一片片细嫩的水稻叶子,来来回回要闻个几百次,有时候甚至闻到“饭都吃不下”。多少年来,他把汗水都洒在了他深深眷恋着的育种田里。

  近年来,我省把提高优质米比重作为重点,加快从源头选育优质品种,加快新品种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川米市场竞争力。川优6203是任光俊历经11年艰苦探索育成,实现了在高产、抗病基础上的品质突破。2014年,川优6203在邛崃市连片示范100亩,以中国科学院朱英国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现场验收,亩产达792公斤。朱院士认为川优6203的育成,解决了四川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难题。

  改革开放40年,除了在育种上的成绩,四川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由于西南地区地形比较特殊,多闲田,较零散,丘陵地比较多,四川的栽培学家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适合四川的栽培技术体系,对充分发挥品种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比如郑家国、马均、杨文钰等,为四川、西南乃至全国水稻科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水稻育种、水稻栽培等科学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应用,全面提升了农作物抗病害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确保了我省粮食安全。

  任光俊说:“水稻育种的方向始终跟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密切相关。这些年来,先后经历了常规水稻育种,到现在分子生物育种,育种的科学手段越来越成熟、精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我就想用好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群众多收点粮食,让川米又好吃又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