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产到户”到“流向大户”
发布时间:2018/12/3 10:31: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严堃 何莎本报记者 樊邦平

  1978年春,广汉市金鱼公社(现金鱼镇)在全国率先实施“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包产到组”责任制改革试点,为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有益经验。到1981年,金鱼公社全部实现了“包产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11月28日,记者再度重访金鱼镇时发现,一家一户的土地通过有序流转,已逐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便于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家庭收入更加多元化。

  金鱼镇农民和土地关系的40年之变,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开展规模化经营耕地流转率达80%

  农闲时节,金鱼镇月湾村的种粮大户吴春却没有一刻空闲。今年丰收的稻谷已入仓,现在他正加紧通过网络渠道把稻谷销售出去。

  吴春是金鱼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从该镇100余户农民手中流转了700余亩地,统一经营,统一销售,年产稻谷200余吨,年销售额达100万  元。

  在金鱼镇,像吴春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有20余个。土地向大户集中,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这是金鱼镇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

  “土地过去是咱们的‘命根’,现在,村民对土地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11月28日,金鱼镇凉水村党支部书记黄孝军向记者阐述了该村村民与土地的全新关系。

  凉水村有耕地1千余亩,但一半都被两名种植大户流转。在该村,务农早已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散户种地,一亩地的年收益为1000元左右,村民种地并非因为它能赚钱,而仅仅是因为不希望自家的地被荒废。

  金鱼镇位于广汉市城区以东5公里,距成都30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全镇有耕地2.5万余亩,人口2.5万人,我们的耕地流转率达到了80%,主要流向了20余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7年,全镇各项工业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全镇财政税收达到1千万元,企业总数近40家,其中有9家是规模以上的企业。农业方面更形成了韭菜和粮食两大基地,无公害韭菜基地面积达1000余亩。”金鱼镇党委副书记贺贵波告诉记者,该镇未来的目标是提高农业附加值,保障粮食的产量和质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振兴乡村。

不懈追求美好生活 勇于求新求变

  40年前,金鱼镇农民因生存需要而探索出了农民与土地的全新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40年后,这里的农民更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改善着自己与土地的关系。

  金鱼镇的包产到组改革最早在凉水村进行,今年80岁的叶常理曾是该村文书,他是当年那场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地处成都平原的广汉,土壤肥沃,灌溉充沛,但粮食的产量始终上不去,为什么?因为大家是‘出工一窝蜂,下地磨洋工,产量搞不起,社员饿肚皮’。”叶常理向记者回忆,改革最初是从分田埂开始的,1977年村干部商量,将村上的田埂分给社员,大家自己经营,用于改善生活,当时凉水村人均分到了6分田埂。1977年下半年,开始搞作业组,全队210余人分成了三个作业组,分下来之后,不得了,每亩地增产了200斤粮食。

  上级领导来调研,问叶常理这样做怕不怕。

  叶常理的回答理直气壮:“为了吃饭,不怕!”

  “小时候没有米吃,天天吃红薯,由于是统一分配粮食,每年年初全家都要‘打饥荒’,饿得受不了就吃老鼠和青蛙,种在地里的胡豆才刚刚发芽,就被我们扯了出来生吃。哪里顾得着那么多呢,肚子饿呀!”生于1971年的黄孝军对饥饿的记忆也印象深刻。

  1978年后,凉水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再饿肚子,不再四处借粮,过年时,能吃上白米干饭和猪肉了。

  土地包产到户,改变了凉水村农民的命运,也帮助农民洞开了另一扇大门。

  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村民们外出务工,做生意,闯荡世界,一栋栋楼房在村里拔地而起,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也多了起来……

  “从吃饱饭,到吃干饭,再到如今的吃健康,农民的三个需求之变折射出了40年农村改革的关键节点。”在叶常理看来,从 “包产到组”,到 “包产到户”,再到后来的“流向大户”,以及村民外出务工,大家的探索和选择背后都遵循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