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房屋演变史
发布时间:2018/12/3 9:43: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李兵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从古至今,房屋作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居所、诗意栖息的港湾,一直被人们视为生活质量的象征,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那一年,我刚好4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40年来,祖国大江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家的房屋演变,也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征程。

  我的童年,是在外公修建的木柱结构房里度过的。外公是名老红军,外婆生母亲的时候,是1955年的农历冬月,木柱房还没有完工。这栋木柱房坐西向东,房前屋后都是葱郁的竹林。小时候,院坝外曾经有棵高大的橘子树和一棵挺拔的柏树。木柱房左边,是尧氏兄弟的茅草土屋,如今已成荒地;右边是大外公家的单间茅草土屋。木柱房堂屋大概有30平方米,堂屋左侧耳门进去是外公20平方米的卧室+厨房。堂屋右侧有一道门,进去是两间狭小的偏房,平均面积不足10平方米,曾是父母以及我和弟弟的卧室。最里一间现已和外公的房间接通,里面有个装粮食的石柜。外边这间屋子,也是厨房+卧室的格局。这间屋子门外,原先是用木头、竹竿支撑起来的茅草厨房,如今已经拆除。

  这栋房子,是我们家祖孙三代居住过的地方。母亲是外公的独生女,父亲是上门女婿,我们兄弟俩随母亲姓。虽然名义上我家和外公分锅开饭,实际上我们弟兄俩时常去外公那里蹭吃蹭喝,也常把好东西拿回来和父母分享。当初的住宅条件是典型的“蜗居”,但是比起茅草土屋来说,又颇具优越感。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家家户户铆足劲种庄稼、养家禽,还有人开始外出务工。慢慢地,不少茅草土房开始换成石柱结构的“硂架房”。

  1987年外公去世后,父母搬到外公之前的房间,我和弟弟因为接管了父母的房间,也结束了“蜗居”。随着我们兄弟俩逐渐成年,父母想到“树大要分桠,儿大要分家”,就盘算着修建新房。上世纪90年代,父母节衣缩食建起了3间宽敞的砖瓦房。2000年左右,弟弟自由恋爱先行结婚。那时,我们弟兄俩从未言及分家,父母坚持住老屋,我和弟弟在新房居住。

  不料,房子后来却成为了我婚姻上的阻碍。媒婆介绍一门亲事,一女子及其七大姑八大姨浩浩荡荡来到我家。问及新旧房屋分配时,父亲说“新旧房子平均分配”,结果女方二话不说转身走人。弟弟闻讯后,主动提出分家,并把砖瓦房让给未婚娶的我。

  砖瓦房虽好,但没有灶屋和猪圈,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家。我在村里学校当代课教师有点积蓄后,建好了灶屋和猪圈。老屋狭窄,随着两个侄子慢慢长大,更是显得拥挤,父母就搬来和我住。那几年,我和弟弟名义上分了家,实际上依然在一个锅里吃饭。2007年开始,脑筋活络、身强力壮的弟弟开始承包一些小工程来做。2015年,弟弟用积蓄和借款建了漂亮的小洋房,这几年欠款也还清了。弟弟有了新房后,我们才开始分锅吃饭。2012年,我结束了单身生活,如今已是儿女双全。考虑到儿子长大以后结婚成家,陈旧的房屋肯定不好讨媳妇,我和妻子打算存一笔钱,到时再修建新房或去镇上买一套房子。

  如今,老屋已经闲置无人居住,仅作农具放置之用。我家房屋的演变过程,是从木质结构到砖瓦结构,再到混凝土砖瓦架构。屋顶盖的瓦片,最初是手工泥土烧制的薄青瓦,不仅容易风蚀,还容易移位漏雨,所以每年都要翻修、换新瓦,很是费时费力。现在用机械制作的红瓦,不仅厚实不易风化,而且不会轻易破损、移位。

  我家房屋的演变史,直接反映了普通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折射出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华夏大地日新月异的腾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坚信:我们家的房屋还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祖国也将更加国富民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