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是一面清晰的镜子
发布时间:2018/11/19 10:32: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黎均平

  40年前,我读小学三年级。那时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学习,也不是困难年代父母的特殊“呵护”,而是刻骨铭心的吃穿。

  在最初的记忆里,地处川东北农村的家乡一直被贫穷困扰。和许许多多农村孩子一样,我的孩童时期几乎是在饥饿中度过的。无论家里怎么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勒紧裤腰带,粮食总不够吃。细粮不够粗粮补、粗粮不够蔬菜补,啃苦红苕粑,喝包谷汤,吃南瓜花、胡豆叶……河里抓鱼、田里捉蛙、土里逮老鼠,用青菜叶包好,撒点盐巴,在火中慢慢烤熟了吃,是童年生活中非常美好的时刻。年夜饭也很特殊,用国家供应的每人二两猪肉剁成肉粒,煮成糯米饭,那味道至今仍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我的小学,是跟着考上公社初中的三哥到离家六里地的完小念的。天不亮起床,吃过母亲煮的“早早饭”,出发赶往学校。下午六点多钟放学回家,中间十多个小时几乎滴水不沾,在饥饿、忍耐、等待中度过。那个时候不是不想回家吃饭,一来因为中午时间短,往返要一个多小时,怕误了功课,二来回家也没有什么好吃的,吃完饭再跑回学校又是腹中空空。与其来回跑动,倒不如静卧忍耐,这样的时光差不多持续到1980年小学毕业。因为小时候挨饿的缘故,后来我的身体还落下了一些病根。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说的是穿,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和许许多多农村孩子一样,我上小学时,晴天穿一双布鞋,雨天就算是寒冬腊月也打着赤脚提着布鞋,到了学校再穿上,放学了再打着赤脚提着布鞋回家。宁可让脚受冷受冻,也不愿让鞋子受损,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到了第四年,我终于用因成绩好而免去的学费,买了一双梦寐以求的解放牌胶鞋。那个年代,身上穿的是粗白布染做的衣服。每临春节,将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打过年衣服,那是家中一件盛事。那缝纫机转动的“哒哒哒哒”的旋律,那剪刀裁布的“嚓嚓嚓嚓”的声响,至今仍萦绕于耳。

  老家有句俗话叫:人生一世,“吃穿”二字。记忆中,吃穿是父母天天操劳的大事。为了自己和子女的吃穿,父母劳碌奔波,几乎耗尽了毕生心血。母亲常讲,她煮了三十年“早早饭”,做了四十年布鞋。当父母一天天变老、子女一天天长大,吃穿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在吃的方面,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从填饱肚子讲数量到讲究营养重质量……在穿的方面,从清一色的粗布衣服到多面料、多色彩的搭配组合,从追求暖身蔽体到追求时尚美观,从布衣布鞋到名牌服装、皮鞋……从愁吃穿到衣食无忧、从温饱到小康,老百姓吃穿的变化,反映出生活水平和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折射出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巨大发展进步。

  而今,早过了衣食短缺的年代,儿时记忆也渐行渐远,但每次回忆起父母,回忆起父母为吃穿奋斗的一生,回忆起关于童年吃穿的苦涩,都百感交集,甚至泪流满面。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眼下,大到整个国家,小到每个家庭、每个人,各个层面都在进行深入地回顾、深刻地梳理、深情地讴歌。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干好当下,力求走稳走好走远,伴随这个极有意义的盘点,必将开启我们崭新的奋斗征程。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吃穿是一面清晰的镜子:从吃穿看变化,当吃穿成为普通家庭较低层次的追求目标时,当更多的人拥有手机、电脑、小汽车、楼房时,当恩格尔系数和幸福指数走入寻常百姓生活,逐渐成为街头巷尾流行语时,回头望望、想想、比比,真为我们每个家庭与祖国的飞速前进自豪,真为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点赞,真为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逐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信心百倍。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择。对于经历过时代沧桑巨变的我们而言,透过吃穿这面镜子,要激发动力,更应增添压力:眼前的幸福值得珍惜,而壮阔深远的幸福更值得我们接续奋斗,永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