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平 文/图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诗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的澎湃豪情。但,跨出故乡江油的李白也有“走”不下去的时候。
李白曾经三次去成都,也去了青城山和峨眉山。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李白首次登顶这两座蜀中名山,竟然是与他入蓉求官失意、心绪低落有关。
壹 想做第二个司马相如
大唐开元八年(720年)春,20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江油,开始蜀中漫游之旅。他的目的地是成都,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小地方,来到一方大都市,想讨个好前程。
李白到成都,是想尝试着走当时流行的上升之路:干谒公卿,也就是拜访有名望的人请他们引荐自己做官,这在唐朝是一种“求仕风尚”。他干谒的目标,是被贬到成都做益州刺史的苏颋苏大人。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如果被他看上加以褒扬推荐,那么李白就有希望名动天下,说不定还能像他的偶像司马相如一样被直接征召。
当时,李白出成都城,沿川陕之路向北,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驷马桥。这座驷马桥的名字,正是出于司马相如的典故。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曾在成都混得不如意,当他被征召入京,途经此桥时,面对河水发誓说,如果不是乘坐驷马大车,发达显赫,他就再也不回蜀。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司马相如的才华被刘彻看中,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乘驷马大车衣锦还乡。自此之后,驷马桥的故事就成为蜀人凭才华上位的最佳案例。
当20岁风华正茂的李白经过此桥时,心中一定想象自己成为第二个司马相如,给此桥再添佳话。
贰 干谒不成写诗泄愤
李白没想到的是,此次成都干谒,最终落了个不了了之的结果。
多年之后的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在给安州刺史裴宽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主动讲述他去路上迎接苏颋,献上《明堂赋》《大猎赋》等作品,获得苏颋当面赞扬的情景。
杨慎的《北梦琐言》记载,当时苏颋见了李白的文章习作之后,公开对同事夸奖道:“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苏颋很明白地说李白假以时日能与司马相如比肩,话中唯一生僻之处是“专车之骨”,这是在用《史记》中孔子告诉吴侯上古时期禹杀防风氏的典故,以此夸奖李白见闻广博。显然,这段夸奖不是虚誉,苏颋对李白必然十分赞赏,不然李白也不会把此话记了一辈子,甚至50多岁时还写出来炫耀。
《北梦琐言》还记载,苏颋不是口头说说,他草拟了一份《荐西蜀人才疏》,在其中大力褒奖赵蕤、李白师徒,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赵蕤,字太宾,号东岩子,四川盐亭县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李白年轻时对赵蕤极为推崇,曾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
从后来史实来看,苏颋的推荐信并没有发出去。也就是说,最终整个事情莫名其妙不了了之。眼见大有成功的希望,但最终结局却是让这个热血青年很有些尴尬无语。
腹有诗书的李白,为什么会干谒失败?这恐怕还是他自己的问题。很可能是他在山中独自读书已久,对官场人情世故知之甚少,不知不觉得罪了人。
其实,他这次出山,不仅去干谒了苏颋,同时也走了另外一位当地长官——渝州刺史李邕的门路。大概是因为李邕对他有点冷淡,心高气傲的李白狂士之风发作,写了一首《上李邕》作答: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桓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简直就是在面斥李邕有眼无珠。“愣头青”李白不知道,那李邕不仅是当地直属长官,还在武周和中宗朝历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这种清望官,并且是著名古文注释家李善之子,地位名望样样俱足。和这种大人物比起来,此时的李白真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他就这样硬怼了上去,就算苏颋看得上他的才华,在读过这首《上李邕》之后,恐怕也只能苦笑着把推荐信悄悄撕了吧。
叁 游览名山青睐成都
成都之行失利之后,李白先后游览了周围的两座名山:青城山和峨眉山。
游览峨眉山之后,他不可抑制地写下诗句“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在返程途中,他顺路游玩了青城山,写下了一首《春感》,提手第一句便是“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一种颓废难过之情油然而生。
这次满怀憧憬和希望的干谒之旅,最终留在李白记忆中的,无非是青城山上云中模模糊糊的竹斋(“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而他梦想和期待的那个凭才华获得达官贵人赏识、升职加薪走入上层社会的美梦,也就如同这些竹斋,只是模模糊糊的幻影罢了。
当然,虽然求官不成,李白还是很喜欢成都的。他曾经这样写道: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后来,李白又在下渝州时经过成都,这也是他第三次到成都。李白此次下渝州,出发时曾作《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为什么青睐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已经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李白的前辈,同为唐人的陈子昂就曾经告诉皇帝,这里“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不仅如此,每当关中发生饥荒的时候,都要从成都平原调集大量粮食救济。
李白在成都豪情未了,只好调整心情,去游历锦城饱览美景。他瞻仰过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等地,写下了《登锦城散花楼》这样的杰作: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诗仙眼中的成都,具有壮阔非凡的气质。他在成都登上散花楼,就感觉像是在九天之中遨游。
李白诗中明确提到“春江绕双流”,指明是春天抵达成都的。那么他一定赶上了当地一个盛大节日——蚕市。
从唐高宗时代开始,成都每年春天都会在乾元观、龙兴观和至真观举办蚕市。所谓蚕市,自然就是交易蚕桑各种相关产品的集市。蜀中丝织业发达,作为相关产业交易会的蚕市也应运而生,而且和所有的交易会一样,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一到蚕市,成都以及周边县市的男女老少都会跑到这三观来,热闹非常。
离开成都后,李白仍时常怀念蜀中,凭借记忆留有不少赞美成都的诗作。如《送友人入蜀》中的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荆门浮舟望蜀江》中的“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渡荆门送别》中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仙李白与成都的渊源,给成都增添了几分文化魅力。成都的青莲巷便是为纪念李白而得名,塔子山公园修建的一座九天楼,缘自“九天开出一成都”的诗句,其纪念李白的用意也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