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金泉
近年来,农村改革在广袤蜀乡向纵深推进。地处乌蒙山区的兴文县,抓住2014年至2016年成为四川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县的契机,吹响了股权量化改革的号角,在一批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下,积极实践,让一个个贫困户找到了致富产业,增加了收入。
股权量化当股民 既有产业还分红
10月23日,兴文县五星镇大同村贫困户王宜祥的牛圈里,传来一头头西门塔尔肥牛“哞哞哞”欢快的叫声。
“2015年专合社送了12头肉牛过来,我帮他们喂养。去年专合社回收,收入97500元。根据与专合社约定的分配比例,我分了89700元。”王宜祥说,“现在我又帮专合社养了15头母牛,分配比例还是照旧。要是喊我一次性拿10多万元买小牛来养,哪有那么多钱哦?”
不仅如此,这几年王宜祥还当起了股东,一家有8股,每年还有400元的分红,成为了兴文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据五星镇人大主席高登奎介绍,2015年下半年,省财政下达扶贫项目资金200万元,但这笔资金不能直接发放到贫困户手上,必须通过投资产生的效益来扶贫。通过考察,当地决定在大同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养肉牛,带动贫困户增收。
“养殖肉牛,风险小,效益稳定。”高登奎说,“我们首先进行了股权量化。200万元项目资金,按1000元/股计算共有2000股,量化到大同村233户贫困户。一般贫困户持有8股,低收入贫困户持有12股,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的‘三无’贫困户持有13股。具体由专合社买小牛让贫困户养,养大销售以后,毛收入的8%归专合社,92%归贫困户。专合社所赚的利润,实行按股分红,每年保底分红5%,每户最低可分400元,最高可分650元。”
为了让专合社对贫困户负责并产生效益,专合社主要负责人均以现金入股,同时建起了示范养殖场,对贫困户进行技术、销售等服务,迄今参与贫困户已养殖四批肉牛了。高登奎说:“股权量化的目的主要就是让贫困户发展产业。当初与合作社合作养牛的26户贫困户,已经退出去了12户,他们自己单干,这样可以赚更多的钱。同时又新加入了6户进来。”
创新量化方式 促农增收作用大
据兴文县农工委副主任魏明桥介绍,兴文自成为我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县以来, 于2015年初印发了 《兴文县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突出群众主体,创新量化方式,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农民专合社等组织所形成的资产原则上都纳入了改革试点范围。
试点农民合作社通过股权为纽带,创新合作社经营机制,通过“统购统销、寄养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养猪、养牛、养鸡等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一是探索了一个股权量化、收益保底、二次分红的财政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二是探索了一条贫困户稳定的参与发展产业和脱贫增收新路径,改变了以前贫困户发展产业只能短期有效,不能长期稳定的局面;三是探索了一个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合作社有效对接的新方式,有效提高了专合社带动农民群众和贫困户共同发展生产的能力;四是探索了一个培养新主体的新方法,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专合社决策规范、管理规范、财务规范、运作规范。
毓秀苗族乡林下散养黑猪专业合作社作为2015年试点的专合社之一,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养殖协议,明确饲养方法和饲养流程,合作社负责引进能繁母猪,生产商品仔猪,提供给社员户饲养育肥至120斤左右,合作社再负责统一回收,且回收价比市场价高3元。迄今,合作社已连续两年进行分红,贫困户的分红金额由2016年底的6万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10万元。
魏明桥告诉记者,按照股权量化方案,由专合社向持股成员出具资产记名股权凭证。持股成员对所持有股权享有收益和同组织成员内部处分的权利,转让时只能转让给同组织成员。专合社要加强记名股权凭证管理,建立台账和股权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并定期向试点组织成员(代表)大会报告股权转让及股额变动等情况。进行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的试点专合社从2014年的2个增加到2018年的23个,总共投入财政支农资金1744万元。此举有效解决了扶贫资金精准到户的问题,增强了扶贫资金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