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穷根奔小康绣好脱贫攻坚新蜀绣
发布时间:2018/10/15 16:29: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米强

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的心愿。

文化扶贫进村,村民乐开怀。

    

   张文良 郭桂花

 

   “走羊肠道,种坨坨地,吃坑坑水,挣毛毛钱”,这是广元市利州区贫困村曾经的真实写照。如今,行走在深秋的利州大地,宛若置身于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一条条玉带似的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岭间,一座座新村民居点缀在绿色山坳中,丰收的沃野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2014年,利州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59个、贫困人口5293户18340人,贫困发生率10.24%。2018年7月31日,该区被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高质量摘帽既定目标。这一喜讯背后,55万利州人如何用智慧和汗水绣好脱贫攻坚这幅民生新蜀绣?笔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精准识别
   大数据管理,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一人

 

   “多亏国家帮扶政策好,我们孤儿寡母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尤其帮扶干部才贴心哦!”10月12日,指着新房子墙上的“帮扶连心卡”,利州区三堆镇小河村70多岁的吴国玉老人连连夸赞。笔者用手机扫了扫“连心卡”旁边的二维码,贫困户致贫原因、干部帮扶措施、帮扶时段和效果等情况一目了然。

 

   “我们依托全区‘1236’指挥系统,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手机二维码帮扶卡,实行国家系统、帮扶手册、明白卡最严格的‘三个一致’痕迹化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脱贫可追溯、可查阅、可评估。”利州区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精准识别是“六个精准”的“第一枚纽扣”。为了兑现“三年摘掉贫困帽”的庄严承诺,利州区在扣好精准识别这“第一枚纽扣”时下足了功夫:通过集中宣讲、分散入户等方式,把精准识别的要求、程序和各类帮扶政策、措施等,全覆盖、无死角地宣传到每一名农村群众尤其是外出务工群众中,真正做到了不错一户、不漏一人;将建档立卡的纳入和动态调整对象一律交由群众讨论、民主评议决定,通过农户申请、入户核实、村民代表评议会初审、村民大会复审一榜公示、乡镇审核二榜公示、区级部门大数据信息比对、区政府公告的 “六步两公示八比对一公告”程序,确保群众知晓率、参与度达100%。

 

   在精准识别出59个贫困村、5293户贫困户和18340名贫困人口后,利州区全面实现“一村一档”“一户一卡”精细化管理,并经常性召开农村场院会,宣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管控,全员监督。尤其对于1789户、5920名保障兜底的贫困群众,该区率先实现“两线合一”并提高补助标准。

 

   靶向扶贫
   增强内生动力,多元经济鼓起群众钱袋子

 

   “在家当工人,我一天也能挣百把块钱,家里两个人杂七杂八收入加起来一年有2万多元!”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55岁的脱贫户向春兰掏心窝子地说,以前因病致贫,不能做重体力活,连零花钱都没保障。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易地扶贫搬迁让她家住上了新房子,产业扶持资金助她家发展起生猪养殖。如今,“扶贫车间”进村了,她还可以在家进行简单的服装代加工增加劳务收入。

 

   笔者了解到,在柏佛村,除了发展传统的种养业以外,像向春兰一样参与居家灵活就业的有20余户,一个熟练工一月可实现3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而在整个利州区,已建立类似就业 “扶贫车间”20个。至2020年底,该区就业“扶贫车间”(基地)总数将不少于100个,将大大方便贫困劳动者选择就业。

 

   “国家帮一时,关键靠自己”,无论是贫困村还是贫困户,固本培元,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底气。正是有了如此共识,利州区在有效改善贫困村自然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实施靶向扶贫,外补内强,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产业增收呈现 “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态势。发展特色产业助力群众挣大钱,地薄粮少核桃树多的赤化镇张公村,以农户、业主“三七分”增收模式让核桃果变成 “金果果”,预计丰产期每户能增收6万元左右,贫困户最低能收入1万元以上。发展庭院经济促进群众赚零花钱,以“房前屋后庭院化”为重点,龙潭乡的贫困村放大产业扶持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为乡村旅游业配套发展小家禽和果蔬等产业,留守在家的贫困户均实现就近就地增收。发展劳务经济帮助群众找工钱,该区各类就业补贴资金帮助9232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同时,该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采用资产经营、产业发展、入股合伙、服务创收、全面托管等多种形式,让股份经济引领群众攒闲钱。目前,全区农村集体经济分红人均达20.87元。

 

   倡树新风
   心往一处想,凝聚致富奔康“精气神”

 

   “想起以前真可怕,三通(公路、水、电)不通老实话,走路两小时才到家,挑水排队还打架。春风扶贫变化大,所有公路全加宽,手机被窝里面打……”“脱贫很不易,小康更要努力。劝诫众乡邻:切忌儿娶媳妇娘脱皮,大操大办更浪费,喜事简办好风气……”在利州区龙潭乡春风村的大小酒席上,知客杨明全表演的“十大变化”和“喜事简办风气新”等顺口溜总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我们村再也不是外人眼中的‘告状村’了。”春风村党支部书记胡连海自豪地介绍道,以前村里三天两头有人告状,自从有了“广播进村讲、干部会上讲、知客席上讲”的宣讲全覆盖,老百姓的观念慢慢变了,民风淳朴了。去年业主进村流转50亩土地发展果蔬产业,村集体经济入股15万元,村民人均分了20元的红利。如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里果蔬订单不断,30户贫困户顺利脱了贫。

 

   春风村的转变,仅是利州区贫困村物质精神“双脱贫”的一个缩影。2017年,利州区要在广元全市率先脱贫摘帽,为增加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该区以农民夜校、文化活动、道德激励等为载体,大力开展扶志气、扶能力、树新风“两扶一树”和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典型讲经验、群众讲党恩、做新型农民“四讲一做”活动。同时,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和 “法律进乡村”活动,进一步健全村规民约,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引导贫困群众不断规范行为习惯,形成崇德向善、遵纪守法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尤其该区充分发挥由123名农村知客组成的21支宣讲队的作用,让这些“乡村名嘴”在打通政策传达“最后一公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党风廉政等方面当起“移动小喇叭”,激发了广大群众用辛勤劳动改变生活现状的斗志,脱贫攻坚更有干劲。据统计,党的十九大以来,利州全区农村知客累计开展宣讲1000余场,实现村组全覆盖。

 

   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呼之欲出,幸福美丽新村如诗如画,万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园生机勃勃,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脱贫后的利州朝着幸福出发,正加快推进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奏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