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宝妙华耀川东
发布时间:2018/9/28 15:59: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雨晓荷 文/图

宝华乡场镇上的黄桷树

“龟鹤福寿”文字石刻

宝华寺精美的石刻花纹

宝华寺麒麟戏珠石刻

  有赋曰:“天府之国,四海美名扬。西眉东普,灼灼曜华光。有至宝之妙华,栖居普州东南方。宝华之乡场,置于山岳之上,其名泱泱……”

  安岳县古称 “普州”,县内一乡镇名为 “宝华”。宝华乡历史悠久,因佛教圣地宝华寺得名。清朝中期 《安岳县志》记载:“宝华,南90里”。清光绪年间,石龙山之坳建精巧典雅的“宝华场”。宝华乡有独具特色的古石雕、古会馆、古树木、古书院,境内散落不胜枚举的文物古迹,湮没尘世的移民会馆、石龙书院成为了永恒的乡愁,一株株屹立的古树见证着历史变迁。

古石雕:散落乡间的人文瑰宝

  宝华乡有宝华寺、大千佛等多处遗址,尤以宝华寺最有名。场镇周边有清明寨、宝华寨、安乐寨等明清军事遗迹,境内遍布古墓、摩崖石刻等诸多技艺精湛的石雕艺术。宝华人民结合地名地形地貌,演绎出“王家大田”“斩龙垭”“回龙寺”等无数传说,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宝华”寺名源自《华严经》中的“至宝妙华”,寺院兴盛于明清两朝,上下两崇寺院相距仅500米,以依山俯角之势而建。寺群与古树映衬,庙廓花草簇拥。寺内雕梁画栋,石刻造像端庄肃穆。宝华寺自民国末期衰落,现存上崇寺“祖师洞”和下崇寺摩崖石刻。

  张献忠明末攻打宝华,宝华寺高僧泽空率武僧奋勇阻击,避免了兵火之劫。泽空圆寂后,乡民缅怀其功德而建上崇寺,并以其农历三月三抗敌之日为庙会。资中、内江、大足等数县前来宝华寺庙会的香客络绎不绝。清乾隆九年,湖广省零临县县官李玉之妻王氏在上崇寺捐建“祖师洞”供奉泽空。1987年,僧人觉先组织修复大雄宝殿,香火蔓延,钟磬之声不绝。上世纪90年代,乡人捐资重建。

  宝华乡玉皇村3组有座古墓建造精美、雕刻精细,清同治末年秀才“刘百篇”之子刘刚洪葬于此。墓前三门牌坊以青石筑成,鹊鸟走兽雕刻栩栩如生。墓门书法石刻苍劲,墓前一对石狮留下了神奇传说。墓后石岩上,一米见方气势恢宏的“龟鹤福寿”石刻至今犹存。

古会馆:逐渐消逝的移民印迹

  宝华乡民以湖北孝感人居多,皆为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湖广移民后裔,乡民长期交往中形成“憨厚朴实、勤奋节俭、坚韧倔犟”的品格和“宽容谦让、尊老爱幼、睦邻互助”的民风,并于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劳动号子和生活小调。

  当时乡政府所在地系明末清初“湖广会馆”旧址,馆内供奉治水英雄大禹亦称“禹皇宫”,街名也以“禹皇”命名。据清康熙《安岳县志》记载,宝华在清末民初先后建有“文昌宫”“万寿宫”“禹皇宫”。其中,禹皇宫系全木质二层封闭式四合院,坐西向东、依中轴对称布局。

  禹皇宫入口为“八”字型,穿过天井等过渡建筑即可入会馆。馆内戏楼矩形露天观礼场可容纳1000余人。戏楼飞檐斗拱,台沿镂空浮雕技艺精湛。民国时,禹皇宫曾设为乡公所,成为宝华政治、文化的中心,后因年久失修被拆除,现已杳无踪迹。

  当时的民国政府推崇西南官话,但乡民仍坚持母语传承,故而宝华境内形成了有趣的“方言岛”。“果哩”(这里)、“没 (阴平调)哩”(那里)、“恰饭”(吃饭)、“丢子”(竹子)等“老湖广话”流传至今。有人用“老湖广话”编了句诙谐段子:“几港打嘎几,几港冒打几,打几冒打几,几啦自嘎才哨得”(他说打了他,他说没打他,打他没打他,只有他们自己才晓得)。“缺番”(吃饭)、“痕偻”(走路)、“央改”(狗)、“啊脑阔”(石头)等“辰州话”由湖广辰州府传入安乐村邓家湾,如今仅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听懂。另外,岳湾村傍永峰乡一带村民后鼻音重,声母“x”读成“sh”;安乐村7组陈姓家族中,“不”字读阴平调且发音重。

古树木:根植山野的精神图腾

  宝华乡人自古爱种黄桷树、赏黄桷树,场镇周边有“树抱石”妙趣传说,还有可容纳一名成人的树洞。上场口一株高大茂盛的黄桷树是宝华的绿色地标,葱郁的枝干仿若热情的双手迎接八方来客,人们常说“我在黄桷树下等你”,指的就是这株古树。

  临街临水而植,宝华街村堰塘有5株黄桷树倒影成趣,水禽嬉戏其中,如诗如画。鼎盛时,曾有13株300岁以上的黄桷树,至少3名成人方可环抱,树荫覆盖0.9亩以上,现存7株已挂牌保护。宝华有多株古黄柳树,树荫覆盖最多达1亩;街村孟家老宅现存3株300岁繁茂的古枣树,还有各种古树散落山间田野。

  宝华场堰塘外形若门洞的两株黄桷树,留下了动人的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欲寻山下有街、山上有庙、街外有堰塘且民风淳朴之地,送一对鲤鱼护佑百姓过上好日子。虾兵蟹将四处探寻,觅得宝华场。某晚细雨淅沥,东海龙王托梦给执掌场镇的街正,让他在堰坎外植一排黄桷树,其中两株间距要近,如此老百姓才会福瑞绵长。次日,街正便动员百姓在堰坎外种植黄桷树。数年后,两株邻近的黄桷树树身相拥为“龙门”。东海龙王又托梦给宝华寺方丈,让其吉日丑时做法事,并使庙外农户公鸡禁鸣。方丈依梦而为,东海龙王按时排雷布雨。不料,鲤鱼兴高采烈跳龙门时,农户太婆深夜起床关闭大风刮开的房门,惊扰了雄鸡。鲤鱼在鸡鸣声中瞬间变成石头,风雨雷电戛然而止。

  至今,一双石鲤鱼停在堰坎下向着拱形黄桷树门洞跳,人们称此处为“鲤鱼跳龙门”。

古书院:新式教育的开山鼻祖

  宝华人历来重视教育,“耕读传家”精神深入乡民骨髓,自古以来,宝华教育就是附近乡村的佼佼者。明清时代,宝华三兴庙(安乐村)、烂庙子(玉皇村)、刘家大院子(南岳村)、向家沟(凤狮村)、观音桥(现属玉清乡)、贾家院子(现属永峰乡)等地都办了很长时间塾学。

  清光绪年间,安岳县各乡兴起书院之风,宝华修建的“石龙书院”成为新式教育开山鼻祖。书院下部为活动场所,石牌坊上刻 “石龙书院”繁体大字。穿过牌坊,经长而陡的石梯入书院。民国时,石龙书院改建为宝华乡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60年代,全乡各村都建起了学校,学龄儿童均能就近入学。自“石龙书院”一路至今,宝华教育历经百年沧桑,学校变化翻天覆地。如今,新校园已是场镇最气派的建筑群,成为了优美的育人场所、莘莘学子快乐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