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物成就川酒行业地位 靠啥
发布时间:2018/9/21 16:09: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本报记者 左杉

泸州红1号

  “高粱在我省属小作物、特色作物,是我省白酒产业的主要原料,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白酒产业的优化升级发展,对酿酒高粱的品质和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月10日,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党委书记、高粱专家赵甘霖对记者说。

  近年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通过选育酿酒高粱新品种、创新高产高效安全配套技术、酿酒微生物研究应用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获得一大批研究成果,助推我省高粱产业稳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创了白酒业科研和产业化应用的新篇章。

良种见奇效亩产提升80%

  优良作物新品种和高效安全种植技术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然而,缺乏良种,过去一直是四川高粱增产的一大障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粱在我省被当作小杂粮,全省良种普及率不足30%,平均亩产仅200多公斤。”赵甘霖表示。

  “品种不行,产量咋都上不去,一亩最多收得到200多公斤。”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乡村民熊良华种了5年高粱,竟换了4个品种。直到2010年,省农科院推广新品种国窖红1号,熊良华才算是为自家高粱田找到“常住户”,“平均下来一亩要多收160公斤,增产8成!”

  高粱田就是酿酒的“第一车间”,要酿出好酒,高粱不仅要有“量”,更得有“质”。为服务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和酿酒产业发展,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从1985年起,开展酿酒高粱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育成了青壳洋高粱、泸糯8号、国窖红1号、川糯粱1号、泸州红1号、泸糯12号等一批优质高产抗病酿酒高粱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弥补了过去高粱品种的缺点,展示出了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等良好特性,经过审定上市种植后,普遍获得种植户好评。”赵甘霖告诉记者,如今,在我省高粱种植区,省农科院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覆盖全省高粱种植面积80%以上。

  此外,为配合良种种植,赵甘霖科研团队研究出了一种两收、粮经套种和有机安全的一系列高产高效安全种植技术。这些技术在“中国白酒‘金三角’基地”、“泸州老窖等名酒企业的有机(绿色)原料生产基地”“脱贫攻坚产业基地”等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酿酒企业+专家+基地+农户”“专合社+专家+农户”等推广模式,集成了“芋/粱/粱”“芋/粱/菜”等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如今,水稻高粱研究所选育酿酒高粱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年度推广种植面积超100万亩,辐射我国南方高粱产区,为酿造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品质和产量保障。

技术破难题提升川酒地位

  “白酒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但在生产方式、科学发展方面仍然较为落后,这与它在消费者当中的影响和所占的市场容量是不相符的。”水稻高粱研究所专家唐玉明表示。

  要想酿好酒,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酿酒微生物自然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水稻高粱研究所牵头组织相关研究单位、酒类企业共同参与,经过多年努力,摸索出大量产、学、研合作经验,创造了符合白酒行业发展需要的新的科学技术研究合作模式。

  在技术领域,水稻高粱研究所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3项,其中《浓香型白酒窖泥培养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中国白酒功能微生物研究选育及产业化应用》《红花郎酒生产工艺研究及应用》分别获2013年、2009年、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填补了白酒应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微生物可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实验室测试效果与大生产应用效果相结合”的酿酒功能微生物选育应用思路与技术,同时结合微生物生态学、分子酶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围绕白酒产业共性的、关键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老窖产好酒”是传统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对老窖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的认识。“但是过去由于生产技术不过关,窖池酿造出来的酒质不够高,影响了白酒产业的发展。”唐玉明表示。

  近年来,唐玉明和他的科研团队通过研究,系统地解决了构建优质窖池的4个关键技术难题,即:关键功能微生物种源选育、优质窖泥培养技术、科学的建窖技术、劣质窖池的改造和养护技术。这些成果对促进行业生产水平提升提供关键性、基础性科技支撑。同时,这些技术已在四川名优白酒企业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郎酒集团、四川天之骄子有限公司、泸州华诞酒业等企业推广,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效果显著,并已推广到北京、河北、新疆、东北等外地企业,提升了川酒的行业地位。

优品点击;

    青壳洋高粱、泸糯8号、国窖红1号、川糯粱1号、泸州红1号、泸糯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