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五大振兴”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发布时间:2018/9/12 9:12: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沈道远

  9月3日至4日,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在成都召开。在会上,省委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笔者认为要抓好 “五大振兴”必须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产业振兴,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一个没有产业的乡村,总是伴随着落后和凋敝。如今,各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都将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问题在于,有的地方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产业发展中政府主导的痕迹过重,市场配置的作用弱化,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生成的产品严重滞销。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当地的产业布局没有充分尊重市场,乡村产业没有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没有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产业振兴既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把控,更要注意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优化资源配置。

人才振兴,走好引才和育才“两条路”。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可人才从哪里来?这就需要引育结合,走好“两条路”。一方面,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吹响农村人才的“集结号”,引导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让广阔农村成为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热土。另一方面,抓好本土人才的培育,尤其是新型农民、手工匠人、土专家、种养大户等乡土人才的培养。两者不可偏废。目前,一些地方热衷于在引才上“花血本”,却不愿意在育才上 “下功夫”,乡村人才“重引轻育”的现象比较突出。但一些引进的乡村人才,更多是冲着政策红利而来的,一旦政策红利消减,他们便会选择离开。因此,必须在做好引才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

文化振兴,下好传承和创新“两步棋”。

  四川地域广阔,文化丰富,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文化振兴,展现文化自信呢?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不少地方的乡村文化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特色民居变成了“小洋楼”;地方小调被淹没在流行歌曲之中;一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文化振兴的前提是传承,如果乡村文脉都断了,还如何振兴?因此,乡村振兴要尊重和保护当地文化,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当然,文化传承必然还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注入创新的血液。近年来,一些地方大力培养文化传人、手工艺大师,将民间艺术打造成文化产业,实现了文化传承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比翼齐飞”。这说明,只要肯花心思,乡村文化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生态振兴,做好开发和保护“两道题”。

  乡村的山水田园,诗情画意,是无数人向往的“诗与远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做好开发和保护“两道题”,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加快修复乡村被破坏的自然生态,同时,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让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能再走老路。

组织振兴,举好治理和引领“两面旗”。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振兴的关键是要抓住提升组织力这把“金钥匙”。基层党组织要提升组织力,一定要举好治理和引领 “两面旗”。基层党组织要成为治理乡村社会的行家里手,在扫黑、除恶、治乱等关键时刻,能够为民“站出来”,凭借过硬本领,切实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同时,基层党组织还要成为乡村社会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在面对封建迷信、落后庸俗等行为时,敢于批评发声,并且在宣传先进文化、模范带头实践上做榜样和表率。只有在乡村治理和文化引领上凝聚了民心,赢得了群众支持,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才真正有力量。

    (作者单位:泸县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