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故里说老街
发布时间:2018/9/10 9:28: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蜀乡风物志

翰林故居旧照

李榕。(资料图片)

李榕书撰《剑州下寺场江神庙记》碑局部

郭勇文\图

  北出剑门关,豁然开朗之处得一平坝,坝中昔日良田千亩,每到麦熟,犹如锦缎铺就,连绵向北,远至浩淼的云雾深渊处。

  此坝如今已成为剑阁县城,古时却是人杰地灵之处,坝中有一人一地如今还值得一说。“一人”就是清朝李榕,咸丰二年(一八五二)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湖南布政司、江宁盐运使,当地人以“翰林”为荣,称此地为翰林故里;“一地”就是下寺老街。

老街人杰地灵

  先说这老街“地灵”在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老街东面就是何马沟,天然的护城河;南边背靠剑门山脉;西边是峭壁,岩石多为风化的石灰石,破碎不可攀援;北边是宽阔的清江河。整个老街一眼能看见,出行多靠水上交通工具,轻易难足及。故此处长久太平,这使老街有一个连续的建设过程,场上鼎盛时期,仅店铺就多达170处,烧腊店、酒馆、剃头店林立,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扯出了南、北和顺河三条街道,呈“T”字形分布。

  下寺老街初叫体人堡,即体恤人民的城堡,后更名为安平乡,即“平安乡”的意思。老街在1953年修建宝成铁路前都是清江河南岸一个祥和的小街市。

  老街东出何马沟不远就是李榕故居。下寺得名在李榕“记并书”的《剑州下寺场江神庙记》中可得启示。里面写道“(剑)州东北乡清水之北有寺曰下寺,其水南有市曰下寺场。”可见“下寺”得名缘由此地江神庙,“下寺场”就是今天的老街。

  下寺老街东头是安家扁,相邻老街仅几步之遥就被叫做了 “乡下”,李榕母亲安老夫人就是这乡下的人。李榕出生于清朝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父亲在外为官,母亲德才出众,从小对他管教有方。李榕七岁时开始读书写字,十几岁时常“朝诵之,夕思之”。《清史稿·李榕列传》载:“为文援笔立就若宿构,有 ‘圣童’之誉”。当地至今还流传安母催儿赴考的故事。据说考前的李榕因紧张而有些退缩,安母便告诉李榕当日破晓之鸡为母鸡,是千年奇观,意寓“公鸡不鸣母鸡鸣,我儿入京赴翰林”,是吉兆,应该立即起程。结果李榕果然中了进士入了翰林,安母一句戏言便成了望子成龙的佳话。

  李榕返乡后,出宅向南过了何马沟就到了老街。何马沟因沿河两岸人家多姓何与马而得名。当年,李翰林每到老街喝茶都要乘轿从这个小河沟通过。每过河,轿夫都要在河中跳凳上像踩梅花桩一样走过。由于常年发水,河中央的跳凳石几乎年年更新,而两岸的部分石头却保存了下来,如今在何马沟边还有当年轿夫歇气停轿的一块轿凳石。

  老街当年房子多是土木一层。小户人家数户结成一个大院子,大户人家用一个天井攒成独立的小四合院。房子除了土坯基础外,多用木板缀饰。木板有群板、编板和铺板的讲究。群板是大块面板,可替代墙体。整个墙面除了窗户口,其余部分隔成小格,匣上板子。板子规律排列,中间用不同粗细的木方隔断。编板多用在门额以上至屋顶,可由杂木甚至灌木棍编织隔断,编板上常会糊上用麦壳、稻草作为筋骨的泥浆,做平并粉以石灰。铺板用在房子临街的一面,整垛墙均由木板拼成,木板可以单块地取下,取完后整个墙体就豁然打开了。如果遇上赶集,门前搭上两根板凳,将取下的门板铺在凳上,用布在板上一铺就可以摆放商品了。

  今天在安家扁安具忠家还有一处旧房子,还能看到这种建筑模样。而老街上的南、北街只零星保留了几家,顺河街房子多在震后重建中被抗震房替代。

老街遗风犹在

百年天灯还在亮

  老街上有一盏路灯,孤零零地矗在街心位置。说是路灯不完全正确,因为灯具为仿古样式,玻璃灯罩像马灯,非常像来自欧洲神话中的“神灯”。不仅灯型求古,而且灯光并不明亮,不在实用,仅在象征。当地群众更习惯把它叫做“天灯”,因为打从他们懂事时就知道此处晚晚都点长明灯。古时是油灯,并且一直是用更贵的清油,一来清油干净表示虔诚,二来不会像桐油灯那样起厚茧子,灯盏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此处一灯,全街人供油,哪怕一点灯光都照不到的人家也给油,这是为什么呢?

  有考证,当年张献忠入川行经下寺老街,大批当民众被杀,就埋于当时的广场中央。后来湖广填四川,老街才人多发达。但即便在这里修了三条街道,大家也巧妙地以“万人坑”为街心,街道向四周辐射,并在此处点起了“天灯”,替天而明。每到夜幕降临,灯就会如时亮起,彻夜不灭。说是为死者超脱,实则为路人壮胆。

  关于老街原住民遭劫难的史实,在后来的移民身上还保留着一些鲜明的痕迹,可得佐证。老街上移民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及陕西等地。和填川的其他人一样,老街上的年长者走路都习惯把手背在背后,两手相扣,沿习先辈入川时手被反扣于身后的事实。

长桌宴的味道香

  今年春节老街上沿着顺河街摆了16张桌,轮流开席,再现了老街长桌宴的传统。

  据下寺镇原文化站站长康驷忠介绍,至民国老街上有陕西馆、湖广馆、广东馆、江西馆,“乡人聚会,四时赛神”。民国时期此处河运发达,船达昭化,入嘉陵江走长江入海。老街不仅靠水渡过河上岸,还在水道畅通时是长江航道向此上行的最后一个码头,当年商贾云集,人口稠密。也因交通发达,商贸兴盛给治安带来了压力,长桌宴源起于此。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时任地方负责人的李柏言召集各乡镇“大爷”到此召开“通乡连防会”。老街上摆出几十席的长桌大宴,各路英雄豪杰均可来吃,随来随开,宴请三日不休。宴后老街在各路“掌门”的保护下岁岁平安。因有此作用,长桌宴年年都摆。解放后,治安良好,长桌宴失去了存在的由头。如今太平盛世,老街走出去创业的人多了,今年在村支书母柏林的操持下,长宴席再度开始。宴请老街的成功人士回家,为家乡发达献力。

川戏掩藏龙折身

  川人有听戏之好,戏中谈古论今无处不及。老街在修复的“三元宫”戏楼上演出了精彩的剧目,老街川戏长唱不衰却还有隐情。老街旧戏以花灯戏为主,剧目虽多但逢场必唱隆登皇座的曲目,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佳话细说。站在老街对面山上,可以看见从茶园沟方向下行两条剑门山脉,其中一条山脉行走至下寺大仓坝如刀切断,以白色石灰岩为主,犹如白龙卧折。于是,地方上传说下寺一定会出一条“龙”取代皇帝,当地大户和官绅都非常害怕这些传说传到当政皇帝耳里,误为下寺有谋权篡位的反民。所以当地人从此就开办花灯大戏,在戏里演绎白龙受斩,草民取而代之的戏目,来遮掩由此发源的传言。所以此地演戏,意在迷踪。话说那另一条以黄色沙砾岩为主的山脉则在李家沟折断,翰林李榕的故居就修在断口处。

  如今,老街再不用船渡上岸了。老街对河县城已经打造成了山水森林旅游城市,高楼林立,商铺丛生,温泉融融。如果李榕还在,也不用在老街喝茶磨日了。他老人家从京城回来时也可以乘高铁在剑门关站下。夜宿温泉酒店,日看家乡变化。李榕会和当地人有共同看法:如今剑阁有看头,一日之游仅览大概,数日方可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