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释放三大利好
发布时间:2018/8/29 9:56: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沈道远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为完成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任务,各地都使出浑身解数,结合自己实际,探索出不少的扶贫办法。其中,四川给出的扶贫探索之一,就是创新推出园区型、家工坊型、入股型和村集体型四种模式的“扶贫车间”。据新闻报道,截至去年12月,四川省共建扶贫车间743个,吸纳1.13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人均月收入2000元到2500元,落实各类扶贫政策补贴1410.46万元。

  “扶贫车间”实现了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脱贫”的愿望,受到贫困户的欢迎,起到不错的扶贫成效。“扶贫车间”是个新事物、新探索,更是“产业扶贫”的新模式。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就业扶贫”,实际上却是一举多赢,释放了三大利好。

  首先,有效避免扶贫“养懒汉”的现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贫困户到“扶贫车间”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换取劳动报酬,他们走出贫困,更多依靠的是自我努力,自我付出。这种脱贫摘帽的方式,增强了他们自立自强、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感受到了劳动致富的光荣,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观念转变。当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扶贫“养懒汉”的现象,主要就是没有解开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疙瘩,没有实现“扶贫先扶志”,因此,无法真正激发贫困户改变现状、拼搏奋斗的内生动力。“扶贫车间”多是计件工作,倡导多劳多得,“懒汉”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慢慢变得勤快,转念落后思想。

  其次,有效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困境。近年来,随着大量劳动力外流,不少地方城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常陷入 “招工难”“用工荒”困境,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要破解这一困境,方法之一就是到适合的村建厂设点,主动对接乡村劳动力。因此,“扶贫车间”的出现,符合这类企业的现实发展需求。一些企业还算过一笔账,将一些简单生产工艺,交给“扶贫车间”的工人完成,比起请工人来工厂做工,所花费的人工成本更少。如今,政府部门通过牵线搭桥,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既破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题,又实现了精准扶贫,这无疑是一次完美的多赢。

  最后,有效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扶贫车间”不仅能够给贫困地区的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于当地建设和谐新农村也有积极的助推作用。“扶贫车间”提供了不错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和农村闲散人员,甚至还能吸引不少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意味着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衍生出来的乡村治理难题,将大面积减少。更多的农村家庭将告别分离之苦,享受一家团圆的幸福生活。另外,村民到“扶贫车间”工作的多了,村里无所事事、喝酒打牌、打架斗殴等现象也会相应减少,乡风文明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泸县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