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进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一再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和重要支撑。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兴,则文化兴;人才兴,则生态兴;人才兴,则组织兴。一句话,人才振兴,就能带动乡村走向全面振兴。
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老支书贾正方,双眼被炸伤后,毅然离开地质队;回到家乡后,他凭着智慧和专业知识,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把一个穷山沟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的西部第一村,他本人也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十佳”优秀人才等荣誉。原省政府救灾办主任范敬超,60岁退休之后回乡创业,10年种植柑橘2万亩,带动5个乡镇27个村的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项目负责人陈奇,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毕业,曾经参与成都宽窄巷子打造,回到家乡组织文创项目,招揽了一群英才,让明月村扬名海内外。这些鲜活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乡村振兴面临的严峻现实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多,人才匮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瓶颈。这个瓶颈不打破,人才供给跟不上,乡村振兴将举步维艰。乡村人才振兴,就是要面对现实、问题导向,把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育用引结合,政策激励、投入保障、组织协调多管齐下,打破乡村人才匮乏这个瓶颈,形成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以本土人才为主体,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分布适宜的乡村人才队伍,并激励他们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通过乡村人才振兴,夯实人才支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当看到,乡村人才振兴决非一日之功。现实而紧迫的选择是,围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念好用、育、强、招、请、借“六字经”,实实在在医治好眼下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饥渴症。
用,抓紧把能工巧匠用起来。
农村能工巧匠过去习惯上叫“五匠”,泛指木匠、瓦匠、石匠、铁匠、铜匠、漆匠、皮匠、篾匠、钟表匠、染坊匠等等,现在一些地方评的各种文化传人、手工艺大师正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人不仅有一技之长,而且有一种工匠精神,他们身怀绝技,一辈子做一门手艺,凭借一种绝技闯荡天涯。在不少人眼里,随着技术的进步,老艺人不中用了。但是,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追求的提升,那些积淀着深厚民族文化、代表着独特民间艺术的传统工艺愈发显得珍贵。应当通过摸底、抢救、保护、传承,把乡村能工巧匠们挖掘出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
育,抓紧把职业农民育起来。
农民职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在一些发达国家,当农民是要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并获得资格证书的。乡村振兴必须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成都市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内江市培养农村家庭能人、德阳市创办乡村振兴农民大学,都是有益的探索创新,并已见到了实效。应当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支持各地从实际出发,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整合资源,培育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海中搏击的各种乡村创业之星和技术能手,让他们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成长,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强,抓紧把乡村干部强起来。
乡村干部是最基层、最直接的乡村振兴组织者、指挥员、带头人,他们不仅能带领一村发展,还会影响带动一方走上致富之路。乡村人才振兴,必须在强素质上下功夫,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乡村干部。应当根据乡村干部的实际情况,分片区、分层次、分类别,大规模组织乡村干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鼓励支持年轻乡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学习专业知识,成为乡村发展的行家里手。更重要的是,制定激励政策、完善考评机制,鼓励乡村干部大胆实践,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显身手。
招,抓紧把新乡贤们招回来。
过去,一批又一批年轻人,通过上学、参军、打工、经商等多种途径离开农村,成为公务员、教师、医生、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商界成功人士,近年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回归乡村。他们带着对家乡的情怀,关心家乡建设,或出谋献策,或协助治理,或参与项目,发挥了特殊作用,引起社会关注,人们称他们新乡贤。他们有新知识、新技能、新视野、新境界,在村民眼里是“自己人”,在党委政府眼中又是 “明白人”。应想方设法把他们招回来,鼓励支持他们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以各种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和治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
请,抓紧把城市精英请进来。
城市凭借其商业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优势,聚集着各路精英,科学家、企业家、作家、艺术家集中在城里。但是,城市也有其弊端,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等,人们称之为城市病。乡村则因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民情、农家美食,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城市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乡村复兴,会有相当一批有识之土和各界精英愿意到乡村去创新创业,分享田园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应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制定规则,打开通道,把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城市精英请到乡村来,让他们与村民共建共享,带动村民共同发展。
借,抓紧把专家大脑借过来。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人才济济、成果累累,是乡村振兴的智慧之源、科学之源、技术之源、人才之源。近年来,农业的和涉农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主动下乡,积极支持农村建设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受地方党委政府、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应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政策,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发挥知识、技术、人才优势,组织各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决策咨询、规划设计、技术攻关、业务指导和人才培训,把智慧、知识、技术推广应用到乡村去,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财富和技术资本,推动乡村振兴。
总之,乡村人才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用、育、强、招、请、借是其现实选择。把这六个字用好了、写活了,乡村人才振兴就能迈出坚实的步伐,进而为乡村全面振兴积累人力资本,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