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大爷:这40年,变化硬是大!
发布时间:2018/8/28 15:18: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严兴邦手捧昔日老屋照片,在新居前留影

 8月10日傍晚,晚霞将天边染成金黄。巴中市恩阳区双胜镇天良村,800亩芦笋产业园内绿意融融。和往常一样,88岁的严兴邦大爷在晚饭后走出自家的新房子,绕着园区转了一圈。“这40年来,变化硬是大!”和记者聊起几十年来的变化,老人感慨连连。

昔日 山村无路 产业无着落

  严兴邦的大半辈子都在村子里度过。“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谈到1978年以前的生活,老人说,那时村里人住的几乎都是茅草屋或土坯房,粮油肉糖布等日常用品都要凭票买,家家常年吃菜稀饭,很少见得到油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村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严兴邦一家按政策分了3.5亩土地,种了水稻、玉米、红苕等粮食作物和莴笋、大白菜等蔬菜。和其他村民一样,他们一家人不仅自己填饱了肚子,还有了余粮可以喂鸡、喂猪,日子比过去好了很多。

  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们陆续外出务工,原来热闹的乡村逐渐沉寂。到2000年,双胜镇原来管辖的中华村、五都村的几个社与老天良村合并,组成了现在的天良村。由于山高坡陡,天良村的交通十分闭塞。多年来天良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村民们出行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严兴邦的老房子位于半山腰,天干雨少的时候,他还得和老伴儿去河里挑水。

  虽然出行不便让严兴邦感到烦恼,但好政策接连出台,让他感到欣喜: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

  2014年,天良村里通了第一条水泥路,这条路路面宽3米,连接了当地的双胜镇和柳林镇。随后当地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通村水泥路达到了17.8公里,实现了户户通。村民们心心念念的产业也有了眉目,通过采取短期增收和长效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当地因地制宜发展 “五小经济”,家家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鱼池和小买卖,同时村里还引进了业主发展优质晚熟柑橘、芦笋。

而今 住进新居 享幸福晚年

  严兴邦年岁较高,劳动力相对缺乏,老伴常年患病,村里在开展扶贫工作时,把他识别为贫困户。近年来,由区财政为其购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个人支付不到5%。除此之外,他还可按政策领取基本养老金和高龄补贴等。去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们一家搬进了建面125平方米、一楼一底的新房子,“这么好的房子,我以前连想都不敢想。”严兴邦感动地说。

  在精准扶贫中,严兴邦的土地流转给业主发展芦笋育苗,每年收入租金近2000元;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2017年,严兴邦一家成功脱贫。

  记者见到,严兴邦新家所在的聚居点距离天良村的党群服务中心直线距离只有200多米,那里村文化室、卫生室、小卖部、电商中心等一应俱全,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严兴邦的新房门前是一个方正的“微田园”,他在里面种植了茄子、南瓜、四季豆等蔬菜。“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党的政策好,农村不断改革,才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老人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