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招式多
发布时间:2018/8/20 9:13: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本报记者 周金泉实习记者 何莎

  2016年,宜宾市翠屏区被确定为四川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两年多来,农村改革春风劲吹,翠屏区一个个农户、业主、企业参与其中,兴产业、谋增收、创未来,迅速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

“大园区+小业主” 助农增收获利多

  8月7日,记者走进翠屏区宋家镇胡坝村倾力打造的竹产业园。近两年来,在农村改革的进程中,胡坝村没有将农户的土地简单地流转给业主,而是利用各级扶贫项目资金打造竹产业园,吸引种植、加工、旅游等方面的业主到园区构建“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模式,不仅让农户入股分红,还有务工等收益,充分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

  胡坝村竹产业园兴建于2016年8月,迄今已种竹1000亩,既有绿竹、苦竹、小叶乌头雷竹等帮助农户发展增收产业的笋用竹,也有上百元一根的景观用竹——佛肚竹。年内,竹产业园将扩至2000亩规模。

 “去年6月,村里成立了禾翠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股权量化,胡坝村三组85户村民以土地入股专合社,等见效以后分红。”宋家镇副镇长肖继泽介绍,在竹子见效前,还在林下套种红菇、黄豆“以短养长”,周围农户有了较多务工机会,务工费60—70元/天。镇财政为了提振专合社发展产业的信心,在投产前三年,每年向专合社借出资金以向农户预分红,每股可分70元。

 “去年,专合社套种的红菇有收益了,村集体、贫困户、产业项目区85户农户按一定比例进行了分配。”肖继泽看好竹产业的前景,他说:“明年可出一部分笋,亩产约300公斤;竹子三年成林,每亩可产笋子500—1500公斤,每斤在3.5元。2016年底,园区还引进了搞加工的有正农业公司,保证在竹笋一旦滞销时以每斤2元的价格保底收购。”

 胡坝村三组组长张林当时不仅以土地入股合作社15股,还以5万元现金入股,他说:“每天都有农户到园区除草、施肥和进行日常管理;入股的在投产前,还有预分红。村民现在都不愿仅仅只是流转土地出来了。”

 目前,竹产业园还吸引宜宾一家渔具公司到园区打造休闲垂钓观光业,当地农户务工的机会进一步增多。肖继泽认为,通过“大园区+小业主”,农户并不是单纯地流转土地,因而更有利于把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中来。

创新招式多 村村组组抱团发展

 “2016年,我们被确定为四川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以来,按照省上的总体部署,将确权登记作为首要工作,到2016年底即完成了确权颁证。”翠屏区农工委主任祝科说,“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三权分置,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据祝科介绍,通过农村改革,翠屏区农村改革权能基础进一步筑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健全;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宽;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进一步健全。

  两年多来,翠屏区各乡镇村组迅速投入到农村改革的滚滚洪流,频频出现创新之举——

  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象鼻街道方水村率先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全村成立了股份联合合作社,采取 “公司+专合社+村集体+农户”抱团发展形式,特色小水果、大红花油茶基地发展得红红火火,盘活了资产资源,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双增收”。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00元。

  在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方面,明威镇平岩村引导220户散居农户转为“小规模、组团式”聚居,节约农村宅基地面积近135亩,由此改变发展模式,利用节约的水土资源,引进申酉辰公司,村集体以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的形式,共同兴办了4个农业公司,打造凤垚香谷水世界,带动300名村民就近务工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企业引领、链式发展。

  与此同时,创新了“四项入股”合作机制。在宋家镇胡坝村建立 “专合社+企业+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股份合作机制,引导村民“土地入股”,动员大户和回乡创业村民 “现金入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项目入股”,吸引龙头企业“管理入股”,构建专合社等四方利益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