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忆:从饿肚子到过上小康生活
发布时间:2018/8/7 9:12: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编者按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身姿。

  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改革者的步伐。

  从1978年出发,我国改革开放到2018年已走过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40年风雷激荡,40年岁月峥嵘,是改革开放让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精彩故事,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翻天覆地的、历史性、根本性成就,激励广大蜀乡干群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奋发拼搏、开拓进取,四川农村日报特推出“家国四十年”报道,围绕四川农村改革40年历程中的重要地点、重要事件,走访典型性的经历者、参与者或受益者,通过个人、家庭的生动故事,折射时代的变迁,蜀乡百姓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周金泉 特约通讯员 金其云 采访整理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一路走来,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农业服务工作站农技员、高级农艺师龚德成对一些重大改革节点仍记忆犹新,他感激改革为广大农村及他一家带来的幸福生活。7月9日,记者在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政府办公室,记录下了他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幸福记忆。

菜稀饭充饥 饿得走路打闪闪

  我今年54岁了,我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跑田坎,从事农经、农技工作。1978年之前,从开春到下半年(秋季)红苕出来之前,家里基本都是吃菜稀饭,没有油,就放一点盐进去,吃了也不抵事,饿得左脚敲右脚,走起路来直打闪闪。秋天到冬天,我们就以红苕为主食,要么烘红苕,要么红苕煮汤,放点盐就吃了。至于穿的衣服,更是打了好多补丁的,都是拣哥哥穿过的来穿。那个时候,啥子都讲计划,买啥子都要凭票——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

有余粮谋副业 茅屋变青瓦房

   直到后来改革开放了,进入商品经济时代,给我的直观记忆就是,买卖更加自由了!

  1980年,村里有了变化——包产到组。实行包产到组以后,田土下放到队里的3个小组,还是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种出来大家分,大家有积极性。当年,我们的饭就够吃了,不再饿肚子了。

  到了1982年,在包产到组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联产承包直接到户。我一家7口人就分了7份土地,有五六亩。这样,大家就更勤快了,早出晚归,旮旮旯旯都种满种尽。有了余粮,人们拿来喂猪、喂鸡、喂鸭、喂牛。我家7口人的余粮当年就达到了2000斤,父母喂了两头母猪和3头育肥猪,又卖猪儿,过年可以杀年猪吃了,还养了一头牛,帮人犁田挣钱。

  如果说包产到组,让我们吃得上饱饭了,那么联产承包直接到户就让我们有了余粮、发展了副业、有了积蓄、改善了住房。1983年,我在外打工的两个哥哥挣到了钱,回家结婚,就盖起了小青瓦房。要知道在1980年之前,村里可都是茅草房啊。1984年,我和父母也把茅草房改成了小青瓦房。

一项项改革 带来幸福生活

  1984年,我家所在的高洞人民公社改成了乡。乡上要成立一个服务公司,我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先到一个村当了一段时间的专业会计。1985年1月,回到乡(即现在的棉花坡镇)当会计辅导、从事农经农技工作至今。1985年我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纳溪分校的学习,三年后拿到中专文凭,后又通过自修考试,于1991年拿到了大学文凭。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乡党委书记县上开会回来后连夜传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增收致富。土地下放给人们带来了吃穿不愁,南巡讲话以后,创业挣到钱的人们开始出去旅游了,在外打工挣到钱的村民也一拨拨回村修楼房了。

  我还想起2010年前后,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反过来给予农业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和农机补贴。从2012年前后,我们当地开始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每人每年可选择100元至1000元十个档次交纳保费,国家给予社保补贴。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不交保费,每个月国家给的最低养老金由55元上调到现在的75元。让我高兴的还有,从2015年前后开始,农民看病可报销40%左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的政策改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了城乡居民一体化,统一报销标准,根据不同层级的医院,村民住院报销比例达60%至90%之间。

  这几年,随着国家不断出台的惠农政策,农村大量土地流转出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农业蓬勃兴起,镇里发展了一片片珍稀树木和经果林。我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现已在泸州城里按揭了一套107平方米的住房,我们都搬到城里去住了,前两年还买了台车,实现了有车有房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