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新目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
发布时间:2018/8/6 9:24: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朱梦蝶

从“敢为人先”到“再为人先”

本报记者 樊邦平

1980年6月,向阳乡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挂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资料图片)

向阳摘牌雕塑。

  1980年,广汉向阳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并挂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的新牌子,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大幕。

  时间的指针走向2018年。此时,已成为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的广汉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全面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从“敢为人先”到“再为人先”,以向阳镇为代表的广汉各乡镇,正一步一个脚印,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

龙头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腰包鼓

 “赶在8月中旬前,水稻的植保要全部做完,不然会影响后续生长。”8月2日,广汉市向阳镇双柏村党支部书记肖猷国一边忙着安排水稻植保工作,一边向记者介绍全村的增收情况。

  肖猷国的另一个身份是广汉市吉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发起人,2014年他带领200余户村民走上专合社道路,流转村里的上千亩土地,发展粮食种植,让社员们每年每亩增收几千元。

  双柏村距离向阳镇2公里,是纯农业村,全村有2293人,耕地1700余亩。虽然人多地少,但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却达到1.5万余元。

  原来,村上的土地基本上被种粮大户所流转,村民大多就近务工,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的叠加,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土地流转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今后我们还要增加土地流转面积,种植更多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肖猷国表示。

  在田里,有农业大户带头致富,在镇上,有工业企业带头增收。

  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米老头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是向阳镇的众多企业之一,公司800余名一线员工均系当地农民,他们的人均年收入近5万元。公司还长期与周边的农民和种粮大户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惠及农户6000余户,实现人均增收400余元。

  跳出双柏看向阳,大户带动小户,企业带动农民,工业带动农业,城镇带动农村,已成为该镇的一大亮点。

  目前,向阳镇已形成了食品制造、电气设备、高端造纸三大支柱产业,拥有生产经营性企业328家,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7亿元,同比增长9.6%,镇域经济综合实力走在了德阳全市前列,被列为四川全省首批百镇行动试点镇,城镇化率达53%,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再为人先力争成为乡村振兴示范镇

  “昨天我们还在开会,探讨乡村振兴的规划问题,在新的时代下,我们要力争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镇。”8月2日,广汉市向阳镇政府大院内,向阳镇党委书记宋友一边忙着安排工作,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全镇的新任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 

  “向阳镇是广汉市两个乡村振兴试点镇之一,未来,将有更多的政策和资源向这里倾斜,所以我们要做好前期规划。”向阳镇党委副书记李成斌告诉记者,乡村振兴,是当前的中心工作,今年以来,当地已同规划设计单位激烈讨论了5次乡村振兴规划。

  作为改革先行地,在上世纪90年代,向阳镇便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探索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农、工、商、副齐发展的路子,成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摇篮。

  近年来,当地更是在坚持工业兴镇战略的同时,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镇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仅2017年当地便发展特色农业2000余亩。

  “向阳镇是全国最早开启农村改革的地区之一,历经近40年的改革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成德一体化发展的 ‘桥头堡’和‘边界试验区。”宋友表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地将抢抓加快建设成都北部新城最优区域的历史机遇,再为人先,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预计到2020年,向阳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50亿元,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万元,城市化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