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四川开展12年
本报记者 张立峰
“建房坡还在,种地塘依然;寻声林盘里,烟飘话农闲。”7月14日,记者前往郫都区唐元镇长林村,只见石板路在菜园与绿茵间蜿蜓,清溪静静地从村旁流过,极具川西民居风格的独栋小楼依山而建,在楠竹的掩映下格外清幽。而在12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农居多是土坯房,且布局分散、落败,泥土道路坑洼不平,农田零星,土地利用效率低。
是什么改变了昔日乡村脏乱、落后的面貌,又是什么让农村成为城里人寻找乡愁记忆、体验慢生活的理想胜地?7月14日,记者随省国土厅前往成都市郫都区、崇州市、都江堰市等地,寻找美丽乡村蝶变的密码。
激活一个村整合土地释放空间
郫都区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12年前,长林村总面积2299亩,人均占地1.61亩,但宜农地只有1699亩。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农地中沟渠达21条,总占地面积接近40亩。在分散承包的耕地之间,田土坎面积达49亩,39个农家院落占地近358亩,废弃的独立工矿及荒草地77亩,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2006年,改变的时机来临,我省决定在成都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改革,唐元镇长林村被选为试点村。经过前期反复宣传和认真商讨,长林村人逐渐理解了增减挂钩政策,对其支持率达到了80%以上。
67岁的村民江子通告诉记者,这是他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他回忆道,那时候一家6口人挤在父辈留下的砖瓦房里,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年收入才1万多元;现在不仅住上了两层、总面积180多平方米的新房,土地综合整治后又把自家土地进行了流转,每年光流转收入就有2万多元。
长林村村支书马德如说,增减挂钩政策释放了发展空间,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转变,长林村成立了各类专业合作社5家,人均收入从之前的4000元上升到2017年的2.3万元。
改变一座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长林村的成功试点,给土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了让土地变资本,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及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2008年,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应运而生。“通过增减挂钩可以将整理出的指标拿到农交所挂牌交易,也可以用于抵押融资。”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6月,成都已向村组集体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3.3万本,向农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78万本、林权证64.9万本、集体土地使用证件165.7万本、房屋所有权证157.1万本。
郫都区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打破了指标使用的区域限制,将增减挂钩与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形成农用地整理与建设用地整理 “统一规划、分别立项、同步实施、分别验收”的土地综合整治新机制,不仅加快了灾后恢复重建进度,还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2014年以后,增减挂钩项目区的新村建设,渐渐变成了以塑造川西农居风貌为特色,成片推进的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建不建,村民来做主;怎么建,村民说了算。”成都市国土局规划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项目初始阶段,反复召开村民会议,将是否参与增减挂钩项目,新村规划选址、户型设计,建设队伍的选择等问题交给农民自主决定,构建政府引导、专家论证、村民民主议事的民主决策机制;在项目实施中,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鼓励业主、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投资开发,引导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或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民从单纯依靠土地种植增收向租金保底、务工获薪和入股分红等多元化增收转变。
走出一条路以增减挂钩推动城乡统筹
在崇州白头镇五星村,一排排白墙黑瓦水墨风的建筑错落有致,游人如织,产业兴旺,放眼望去就是百亩稻田……通过实施增减挂钩,村庄风貌尽显自然之美,五星村村民年均纯收入从4000元猛增至1.8万元。
收菜、抓鸡、喝茶、学陶艺……蒲江甘溪镇明月村以增减挂钩为抓手,依托“农创+文创”的发展思路,成为媒体追捧的特色小镇。
邛崃市冉义镇通过增减挂钩项目,为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腾出空间,并成立土地合作联社,在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打造“冉义贡米”品牌,以优质赢得市场青睐。
都江堰棋盘村小区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山谷里,自来水、电、天然气、宽带、电话一应俱全,小区里还配置了健身器材、篮球场、居民活动中心、报刊栏、图书室等。
......
"巴山新居”“彝家新寨”“牧民新居”……增减挂钩改革开展12年来,全省数十万名居住在土坯房的农户通过增减挂钩住进了“小洋楼”,一个个村庄蝶变为幸福美丽新村,一幅幅“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的画卷在蜀乡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