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华阳 安公堤穿越百年的述说
发布时间:2018/6/26 15:40: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米强



安洪德雕像。朱建国摄

晨曦中的安公堤纪念碑。 王开化 摄

   杨虎
   成都有个都江堰,华阳有个安公堤。
   从华阳安公广场,沿锦江一路到安公路一段,就是著名的安公堤。
   要说安公堤,不得不先说华阳。
   壹 名城广都千帆竞渡
   华阳,原名中兴场,历史悠久,文脉深厚,本为古蜀国三都之一的广都治所。《蜀王本纪》载:“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华阳国志》的《蜀志》则说,古蜀王蚕丛、杜宇、开明氏等曾先后以广都的瞿上(别都)、樊乡(首都)为治所。据考证,樊乡即位于成都东南清代华阳县的中兴场即今天的华阳。民间则有自己的说法:这里自古便遗有古城址,俗称为古城坝。民国龚煦春《四川郡县志》也明确记载:汉代广都县“治今华阳县东南四十里中兴场古城坝”。
   说起中兴场的得名,颇有故事。清雍正年间,因中兴场上有黄土场、下有童子场、侧有清和场,位置居中,水路繁盛,商业繁荣,是成都南门外著名的商品集散中心,便取中道兴盛之意,将原名广都改称为中兴场。
   华阳属典型的平原与丘陵相交地貌,她背倚龙泉山与牧马山,平原上阡陌纵横,田畴翠绿,约占三分之二;占三分之一丘陵则呈现出两道蜿蜒的走势。一叫东山,至东而来,依次拱起九座小山,属龙泉山脉;另一道俗称西山,走势由北向南,又叫牧马山,六座山峰在天幕下如蘑菇般青翠屹立。
   在东山与西山之间,则是府河那一江碧波浩荡。东山与西山让华阳气势威严,平原提供了丰饶的物产,府河则让这座古镇自古水运繁盛。李冰开成都二江,自合江亭以下可以行舟,是为府河。府河由花团锦簇的成都市区流出来,款款流到中兴场,在华阳境内全长十六点五公里,在二江寺拱桥处,又接纳了自西向南流过来的江安河。两河相会,水势骤然浩大,河床宽约百米,最宽处达一百五十多米,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形成了绝佳的水运能力。流经苏码头、古佛洞、黄龙溪、半边街,滔滔江水如奔马一般至彭山江口汇入岷江。由此,由成都出发,经华阳,下彭山的水运网络已一水通,全盘活。无数帆船从成都出来后,在华阳短暂停留,然后长长地吁一口气。船工们扯起帆,摇起浆,一起大喊:
   一日轻松下江口,四天背纤上成都!
   无数船只箭一般顺水而下,趁河宽水急,一日即可走完一百多华里的府河,直抵彭山;再撒向乐山、宜宾、泸州、重庆……真可谓千帆竞驾,热闹非凡。
   航运事业的兴旺促进了府河沿河城镇的发展。华阳码头自诞生之日起,便迅速成为府河之滨的最大码头之一。
   贰 修堤办学政声传巴蜀
   然而水患暗中窥视着这千年繁华之地。
   这一点,从镇上至今依然巍然矗立的“安公堤纪念碑”可见当年水患一斑,但也正是透过安公堤,更能感受华阳人千年不变的仁义情怀。
   安公堤,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华阳县知县安洪德主持修建。华阳镇东距龙泉山仅5华里,西距牧马山也不过6华里,其下游苏码头是两山相对的峡地。每至盛夏,洪水泛滥,府河在中兴场以下的丘陵地区便宣泄不畅,常有洪灾发生,让百姓们困苦不堪,尤其对农耕影响极大。
   安洪德,山东聊城人。康熙五十九年中举后,他先后在湖北孝感、应山担任知县,于乾隆二年入蜀,在绵竹、华阳、雅安等地任职。
   乾隆八年,安洪德从绵州调任华阳县令。乾隆十三年,为了彻底解决威胁华阳古镇水患,安洪德率领全县百姓,沿府河修筑了一条长一公里余,高一米半的长堤。这条堤起于当时中兴场的刘家巷西后方,止于邹家林上首,全长一千多米,并在堤上种植速生植物芭茅以固堤防。自从堤修起后,二百多年间防洪效果显著,乡民感激万分,遂将其呼为“安公堤”,以纪念这位心系民生疾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父母官。
   安洪德除了主持修建安公堤,保护华阳免受洪灾之困,也因为清廉正直被后人称颂。在修安公堤之前,他已经自出俸钱,不烦民力,创建了潜溪书院(遗址现为成都东门静居寺小学)、修建了安顺桥。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安洪德于雅安知府任上告老还乡。他官声清廉,体恤民生。聊城县志评价他说:廉政有守,以老病归。卒之日,贫无以殓。
   安公精神对华阳影响深远,巴蜀文明的传承,天府文化的浸润,延续至今形成了华阳特色的安公文化,现在“籍公义 安民心”,也成为了华阳大力培育的“向上向善向美”的社区精神。
   叁 天府华阳续写新篇章
   作为成都南门外著名的商品集散中心,华阳汇聚了农业时代整个成都平原的丰饶物产。据镇上老人们回忆,到民国时期,华阳码头水运的主要货物为川西上五县等膏腴之地出产的清油、竹器、川芎、盐、茶、木材、药材等。那时,朝阳初升时,华阳码头的府河水面上金光闪烁,白帆悠悠。一坛又一坛川西坝子出产的上等清油,用牛皮封住坛口后,被稳稳地固定在竹筐里,正堆在码头上整装待运。从这里上船后,这些清油将顺河而下,直达重庆,再分销到沿海地区。
   饶有趣味的是,由于华阳以下府河水面宽敞,河水流速又急又快,下水船一日即可到达彭山;而上水船则因水急、滩多浪险,一般载重三四十吨的木船,由上百名纤夫拉扯,一日行程只有二十华里。如遇上洪水季节,由江口到华阳成都,短则行走七天,多则达到十二天。日行程仅仅只有十华里左右。
   此外,到了每年枯水季节,重载货船不能上行,到了华阳就必须卸货驳载,或从陆路转运成都。入夜,华阳河面上每晚停泊的船只达数十艘,从下河坝一直排至建于1825年的通济古桥。喧嚣的闹市灯影,映衬着百千渔火,恍若繁星,让人恍如有如登仙境之感;而当朝霞迎晖,川江号子又此起彼伏,勃勃生机让人感慨不已。
   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初冬,诗人陆游曾在华阳停泊,为江枫渔火繁星点点千帆竞发的美景深深陶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广都江上作》:


  微波不摇江,纤云不行天。
   我来倚杖立,天水相澄鲜。
   平远望不尽,日落自生烟。
   梅花耿独立,雪树明前川。
   好风吹我衣,春色已粲然。
   东村闻酒美,买醉上渔船。


   今天,府河的水已难以见到当年的浩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府河曾发过一次大水。镇上老人回忆说,那一次只听水声如雷,还来不及反应,势如奔马的浪头已遮天而来,顷刻便到面前,骇人之极。拥有如此水力,遥想当年,当大大小小的船只沿府河下行,无论吃水多深,都会风举帆张,胜似轻舟吧?
   值得一提的是,历经了二百多年的冲刷,安公堤于1981年被洪水冲毁,后由华阳镇政府主持,在原堤坝上对其加固维修,于1990年建成,并立碑纪念。碑体成四面主体,顶为四翘脚青瓦顶,碑身嵌有大理石,朝东一面刻“安公堤”三个金色大字。如今,安公堤已成为华阳的一处重要文化地标,向我们娓娓讲述着府河的故事,讲述着安洪德为官清廉的操守和泽被后世的功业。
   随着多条公路和铁路的开通,华阳的水运开始式微,繁忙的码头也渐渐告别历史舞台,但华阳的水韵并没有因此消逝,当年千帆竞驾万舸争流的水码头如今已然成为天府新区的桥头堡,迎来了新的机遇,展开了新的篇章。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