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桑为业 科技是生产力
发布时间:2018/5/31 15:50: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米强
刘刚﹙左﹚在讲解桑树种植技术。

   本报记者 左杉 文/
   “立桑为业,多元开发,是近年来我们桑蚕发展的总体思路。”523日,艳阳高照,南充市顺庆区潆溪镇果桑基地内,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刘刚对记者说。
   蚕桑丝绸产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茧丝绸产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或第二位。2008年,省委将蚕桑列为四川“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之一,四川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省农科院抢抓机遇,在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有效推动了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蚕桑农业产值达到70亿元,蚕桑丝绸综合产值突破330亿元。2017年,该院研究的桑蚕技术获得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品种新模式大幅提升生产能力
   “我国是传统的丝绸大国,四川是国内有名的丝绸大省。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传统的蚕桑产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五千年发展,走到现代,已明显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刘刚介绍说,例如,传统的桑树品种单一、桑树种植面积零散,严重制约了我省桑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为了改变桑蚕产业的生产体系,大力提升桑蚕产业的生产能力,刘刚和他的科研团队在桑树品种、栽培模式、省力化研究、桑蚕病虫害绿色防控、种养新机具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科研,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我省桑蚕产业的生产能力。
   “首先,我们团队对已有的桑树品种进行改良,提高良种化程度。”刘刚说,在桑树品种方面,根据桑树的用途,系统开发出叶用桑树品种、果用桑树品种和茶用桑树品种,选育推广以川桑835836981,蜀葚1号、蜀葚2号、芳绣×白春等为主的“川字号”蚕桑新品种,引进推广雄蚕品种,蚕桑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
    此外,该院还研究出科学系统的桑树种植栽培模式,建立规模化集中发展模式,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例如,宁南、高县、珙县等20个蚕桑重点县,蚕茧产量已占全省的70%以上。2017年我省果桑面积已突破12万亩,投产达到6万亩,今年生产桑果7.5万吨,收入4.5亿元,比去年增加1亿元,增长28.6%。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质量最优的桑果生产基地。
    同时,桑蚕质量也得到长足进步。近年来,该院研发的以桑树一步建园、小蚕集中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为主线的优质蚕茧生产配套技术,在生产上得到应用落实。据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全国桑蚕干茧质量公正检验报告,四川桑蚕干茧的洁净、解舒丝长光折等指标为全国最好水平,是5A6A级以上高品质生丝的优质原料,四川已成为全国优质茧主产区。
    一二三产融合综合利用效益高
    “果桑全身都是宝,深度开发蚕桑资源,培育果桑、桑枝食用菌、桑园间套、林下养殖、休闲观光,以及蚕桑产品深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了蚕桑产业发展的空间,增加了蚕农的收入。”刘刚说。
    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通过产学研联合,与省内果桑产业基地县和新型经营主体签订科技服务协议,还在嘉陵区新庙乡合兴嘴村建立了果桑中试熟化基地、果桑专家工作站,并在全省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余个,建立了“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示范户”等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
    在蚕桑系列加工产品研发上,近年来,全省培育壮大桑果加工企业,着力拓展桑果精深加工能力,研发了不少以桑椹为主要原料的产品。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在潆溪科技开发园区建成多条完整的标准化生产线,主要进行桑椹功能型产品的中试示范,并成功开发出桑椹饮料、桑椹酒、桑椹醋、桑椹酱、桑椹粉等。目前,全省各地围绕果桑产业基地,相继涌现出桑果加工企业10余家,产品出口美国、瑞士、澳大利亚、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省初步形成年加工能力2万吨、年产值10亿元的果桑产业配套加工体系。
    在果桑一二三产业发展方面,近年来,在桑椹鲜销的基础上,以果桑为主导的生态文化、乡村旅游产业在全省各地蓬勃兴起。在城市近郊相继建立果桑观光采摘基地40余个,发展各类农家乐、蚕家乐50余家。全省各果桑基地利用丰富的桑椹资源,举办桑椹采摘节、桑果文化旅游节,蚕桑文化节推动休闲观光、康养基地等新业态发展,使果桑亩收益超万元。
    如今,在嘉陵区新庙乡,现有3600余亩果桑园,80%农户从事果桑生产,通过举办“桑椹采摘节”,每年前来采摘桑果的南充市民及外地游客超过5万人次,每亩桑果产值高达1万元左右。
    优品点击
    桑:川桑835、川桑836、川桑981,蜀葚1号、蜀葚2
    蚕:芳绣×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