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平
10年前,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什邡村民陈宗福失去了他苦心经营的新街社区水厂。“离家就300米远,刚震完就赶去看,水塔、房子都倒了,涵管严重错位。”陈宗福5月3日告诉记者,如今新的水厂早已运营多年,“就像鸟枪换炮,保证了1.7万人喝上安全优质的自来水。”
灾后重建中,什邡投入1.16亿元专项资金,共建326处集中供水工程,自来水普及人口占到了全市农业人口的75.6%。水利兴则百业顺,在民生水、产业水、安全水的保障下,村民将家园重建得更宜居、更乐活。
保障饮水安全生活品质提升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什邡市损毁小型水库一座、山坪塘39口、提灌站16座,33.94万人饮水受到严重影响;水利直接经济损失10.8447亿元,给全市工农业生产和市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地震过后,村民迅速开展了生产生活自救。
“最早是靠消防车、洒水车来运水。六七天后电力恢复了,我一看水厂的水泵、电力设备等还能正常使用,就安装了不到两公里的应急水管,加上水龙头,就可以供水了。”陈宗福说。
随着集中安置点、帐篷营地、简易板房一一搭建,标配便是一口机井和一个蓝色圆球状的水塔。“水塔用来对抽上来的井水进行简易沉淀处理。”什邡市农村供水总站员工易佑才回忆,那时一个湔氐镇就有30多口机井,近70个水塔。
与此同时,新的水厂重建速度也很快。2012年,新街社区的老水厂被一座新的现代化水厂取代。供水质量大大提升之后,越来越多村民成为水厂的用户,以前一年才收2万元水费,现在一个月就收2万元。
湔氐镇瓦店村水厂,设计供水能力是200吨/天,随着用户翻倍,水厂亟需增加新的水源,计划已上报,不日就将实施。
建起浆砌渠 灌溉更方便
5月3日,马祖镇东岳村村民陈其昌正忙着给秧田灌水,“地震前,春灌用水紧张的时候,每家去管理员那里排号,拿到几号就第几个用水。现在,有机井、有浆砌渠,灌溉方便多了。”
一年栽秧,二年吃饭,灌溉水、民生水必须得到保障。灾后重建中,什邡确立了水利先行的规划,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东岳村先后建了几十公里的U形渠、L形渠,大大减少了渗漏。但由于是用条石来建筑,强度并不很高,拖拉机、旋耕机等作业的时候,U形渠很容易遭到冲撞而变形,严重时甚至会垮塌,这样便会再次出现渗漏。
2016年,随着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实施,东岳村建起了几十公里更牢固的浆砌渠,流速更快,灌溉更方便。而什邡市通过实施全国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00余亩,年均新增蓄引提水能力423万立方米,为当地群众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了灌溉保障,东岳村已有90%的土地种起了紫皮大蒜。“大蒜要泡3次水,每次每亩要70—80方水,用水量大。”陈其昌说,去年东岳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7500元,预计2019年可突破2万元,这其中灌溉水利的发展功不可没。
水利兴,民生安,家园美。八角水库是什邡市首座以城镇供水、灌溉为主,兼有生态功能的中型水库,本月内,八角水库将正式下闸蓄水,解决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供水量不足、水质较差和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重建工作,实现什邡水利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