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土门镇村民在园区采摘玫瑰花。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5月8日清晨5点,天边泛起微微鱼肚白,绵竹市土门镇麓堂村村民王庭文已背上竹篓,到离家不远的中国玫瑰谷产业园采摘大马士革玫瑰。
中国玫瑰谷,是绵竹市农旅融合灾后重建项目,也是当地发展全域旅游,实施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十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作为极重灾区的绵竹市经历了山河破碎的劫难;十年后的今天,当地产业转型正焕发勃勃生机,民生保障不断夯实,当地百姓的幸福生活如花儿一般次第展开。
农旅融合掀开产业转型新篇章
2009年,北京银谷控股集团来到绵竹援助当地产业恢复重建,发现九顶山下的土门、广济等乡镇适宜种植玫瑰。同年,该集团在当地“扎根落户”,在麓棠村、天宝村进行玫瑰种植试验。
“我们的主打品种大马士革玫瑰,是从保加利亚引种过来的,有广泛的食用价值。”园区技术研发负责人孟庆军告诉记者,目前园区的玫瑰栽种面积已从最初的600亩,扩大到如今的1.2万亩;并建立了玫瑰种植、加工、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全产业链,并带动旅游、大健康、文化、科技研发等业态发展。2015年,园区被中国花卉协会授名为“中国玫瑰谷”。
在玫瑰谷一号展厅,记者见到了以玫瑰为原料的精油、护肤品、茶点等各类产品。“我们目前已经开发了三个品类、三个品牌、60多种产品。”负责园区市场拓展的银谷玫瑰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缑安春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了玫瑰产品研究院,并以“龙头企业+村组+农户”模式,每年带动土门、广济、遵道等乡镇农民增收约1.32亿元。目前,产业工人高峰期用工量约2000人,平时管护约400—800人,农民务工工资约50—100元/天。已带动周边农民成立玫瑰种植合作社7个,承包小组15个,解决就业2000余人。2017年,“中国玫瑰谷”吸引了超过50万人次的游客,“到2020年,我们的玫瑰栽种面积将达到20000亩。”缑安春说。
十年岁月更迭,除了“中国玫瑰谷”,绵竹产业转型升级的例子还有很多。
今年“五一”小长假,孝德镇年画村村民郭睿经营的“年画食府”生意火爆,三天时间实现纯收入近万元。“现在,年画村是4A级景区了,每逢节假日过来玩的人挺多,我们的生意也不愁。”郭睿欣喜地说。
立足于“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的发展思路,十年来绵竹市的产业不断优化升级,2017年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9.2亿元,在2008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8亿元,较2008年增长3.5倍。
民生保障医联体缓解看病难
5月2日,躺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房内,51岁的绵竹市民钟长录回想起半个多月前的一幕,仍然心有余悸。今年4月,他突发急病,病情十分危急。通过绵竹市人民医院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他被及时送往成都接受华西医院的手术治疗。“有了绿色通道,华西可直接安排手术和病床,我才保住了这条命啊。”钟长录感慨地说。
绵竹市人民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绿色通道,源于两家医院的合作办医模式。去年10月,绵竹市和华西医院正式启动“华西—绵竹”分级协同诊疗医联体建设。按照合作协议,华西医院将通过开展技术输出、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方式,促进绵竹地区医疗和服务水平。
“我们主要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式,促进绵竹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提上去,患者留下来。”而今,绵竹市人民医院院长蒋欣接到任命后在绵竹工作已有半年之久,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华西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合作办医后,绵竹当地的患者凭借绵竹市人民医院的诊疗卡就能现场、网上挂华西的号,方便当地群众看病就医。”蒋欣说。
为提升绵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绵竹市人民医院还积极探索区域内医联体协同发展模式,创新开展以绵竹市人民医院为枢纽,上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联县域内乡镇卫生院,为乡镇中心卫生院重点打造一个特色专科。“这种1带1,1+N模式,有利于形成区域内专业互补、整体提升的医疗技术新格局,更好地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蒋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