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制作茶叶。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天干雨少 面积下调
蒲江独特的自然环境,让蒲江雀舌分别比龙井等名茶早上市10—35天,成就了国内闻名的“早市名茶”产区。每年2月下旬到清明节前,蒲江的气温迅速回升,雨量饱和,茶叶像雨后春笋一样萌发,一茬又一茬。茶农们把这一年当中最早,也是最好时期采摘的茶叶,叫“明前茶”。
今年的“明前茶”茶市如何?茶农们收入怎样?蒲江茶叶产业又出现怎样的发展变化?3月15日,记者来到蒲江县茶叶基地。
茶叶减产茶农不减收
汽车一驶过蒲江县成佳镇,“中国绿茶之乡”的广告牌伫立在马路旁,十分显眼。
自2月下旬开始,龚家珍就在自家的茶园里忙活起来。今年62岁的她,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天气,然后来到茶园地里,拨弄茶树,仔细看看有没有新的绿叶萌发出来。“春茶采摘期,我们最关心天气情况。‘春雨贵如油’啊,我们都希望多下两场雨,多萌发出新鲜绿叶。”龚奶奶说,今年春季天干少雨,影响新鲜茶叶萌发。
上午10时左右,正值劳作时间,但茶园里人并不多。“从技术角度看,按照茶叶萌发率要达到15%以上,我们才进行采摘。因为干旱少雨,就目前的鲜叶萌发率来说还没有达到大规模采摘标准,产量自然不容乐观。”蒲江县农业和林业局负责人廖长力解释说,
除了干旱少雨的影响,茶园面积下调也影响了春茶的产量。近几年,蒲江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大力发展柑橘、猕猴桃等产业,蒲江茶产业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茶园总面积逐年减少。主要的茶叶乡镇由7-8个减少到以成佳镇、甘溪镇为主的3-4个,茶叶加工企业由以前的100家缩减为仅30家,茶产业从业人员由8万人减少为3万人左右。据该县茶叶专业人士预计,今年蒲江县明前茶产量将下跌30%左右。
茶叶产量少了,价格如何?记者走访成佳茶园了解到,今年鲜叶每斤平均价格达70元,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左右。
在发展茶产业的同时,蒲江县把成佳镇定位为以发展高端茶业、传承传播茶文化的特色城镇,按照“茶城一体”理念,用一产带动三产,农旅结合的发展方式,着实拓宽了当地茶农增收致富的渠道。
“周末周边的游客来茶园采茶,体验采摘也能小赚一笔,加上鲜茶的收入,每亩茶园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说起效益,龚奶奶笑意盈盈。
成本高品牌少茶企探索转型
茶园人烟稀少,在离茶叶基地不远的四川嘉竹茶叶公司里却是一片繁忙,工人们正紧张加工烘干刚采摘回来的新鲜茶叶。
“外地货商催得紧,我这边还找不到工人采摘茶叶,真是急死我了。”该公司负责营销的经理周先伟说,由于明前茶采摘必须依靠手工,而蒲江农村目前现状是劳动力大量流失,人工成本急剧上升。
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加上中间制茶、包装等费用,造成终端茶叶成品的价格上涨。这让蒲江很多小茶企感觉到了销售的压力。“我们企业利润微薄,以量取胜,赚钱盈利。如今,量少了,成本提升了,这给茶叶品牌的终端销售带来了难题。”蒲江当地一家小茶企的老板吴先生对记者说。
“蒲江茶叶品质好,每年春节一过,外地收购商就会云集蒲江。但自己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每年蒲江县产出的鲜茶有一半都被沿海和省内的茶叶企业收购,然后贴上别人的品牌出售。”周先伟说,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和外商资本的抢购等三大原因给蒲江县本地茶企带来了竞争压力。
为改变这种“被动”的竞争局面,蒲江县本地茶企纷纷探索转型发展。“目前,很多本地茶企正在改变生产经营模式,通过积极对外合作,自主研发茶叶品种等手段,对内打造茶叶全新产业链,对外树立叫得响的茶叶品牌,走特色发展路线,才能获取更多的经营效益。”周先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