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平
建设成效
●2017年全年落实水利投资262亿元,其中46.2亿元专门用于88个贫困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78.6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新增灌溉面积61.64万亩,建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275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37%。
●2172座新出险小型病险水库全部纳入水利部除险加固计划,纳入计划的水库数量、拟投入资金总量均位列全国第一。
改革创新
●启动河湖公园试点建设,编制完成《四川省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5年)》《四川省河湖公园试点建设实施方案》。
●在全国率先开展水利风景区生态补偿和水库河湖淤积治理及水源保护试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补偿机制。
●整合资金1.5亿元,全面启动以 “治水”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
一个核心 民生水美村兴业
在创新机制推进水利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过程中,保障民生水供给。
“玩在九寨,吃住茂县”。处在进出九寨沟的国道213边上的茂县沟口乡刁林村,大部分农副产品能被游客购买,其自身也在打造四好新村。
“但是,由于以往的饮水工程投入标准低,饮水属不安全类型,缺水问题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刁林村刁林沟组组长文伟介绍。
为此,茂县启动了2017年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改造工程。县水务局水务股副股长罗文红介绍,沟口乡由于六月红花椒协会、天天优鲜农产品专合社、沟口中药材合作社等的入驻,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本轮饮水提升改造,不仅要满足现阶段发展需求,还要为今后发展潜力预留空间。
考虑到项目所在地在汛期时有暴雨、山洪、泥石流,包括取水工程等在内的工程,防洪设计按照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工建筑物级别为4级。
吃水条件改善了,刁林村不再只是驿站,也将成为旅游线上的一景。
两项改革 水权、水价由点至面
如果说水利工程确权颁证是盘活水资源的“钥匙”,水价改革则是发展现代水利的“牛鼻子”。
2015年1月,大邑县安仁镇石瓦村13组群众代表陈大军代表集体领到了《成都市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这是成都首例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
3年之后,全省22个试点县完成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改革,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有序推进。
2018年,大竹县黄滩乡平桥村全面完成31处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颁发所有权证书11本、使用权证书31本,颁证率100%。在此基础上,理顺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按照“谁所有,谁使用;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落实了村管工程2处,组管工程5处,户管工程4处,专合组织管理工程20处,提升了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同时,以《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关于加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本监审的通知》等文件为指导,我省进一步明确改革目标、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基本完成改革的顶层设计,2017年启动了77个试点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完成382万亩改革灌面任务;将农民用水合作社(或用水协会)纳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专项资金补助范畴。
三大试点先行先试激发活力
2017年是四川水利亮点突出、创新试点接踵而至的一年。启动了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生态补偿试点、河湖公园试点以及社会力量购买农村水利工程维护服务试点。
营山县茶盘乡罐坪村位于望龙湖水库淹没区,该水库是小二型水库,不够移民安置条件。退耕还林之后,仅留有红薯、核桃等少量作物,加之水库由幸福水库管理局直管,村民也不能从事经营活动。
开江县宝石桥水库的库区村民倒是能种些柑橘,但成本高而售价低,不仅难以致富,化肥等导致的面源污染还影响水质和全县饮水安全。
2017年,《四川省水利风景区生态补偿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出台,率先在开江宝石桥水库、巴中市化湖、内江市黄鹤湖开展试点,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协作”的多元化补偿机制。省委改革办重大改革试点集中督察评估组认为该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探索出了可推广的经验。
像开江县率先启动了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生态补偿试点,为了保护水质而节制生产、易地搬迁的村民将获得林业、农业、生态搬迁以及水生态保护等多项补偿。当地进行旅游开发后,村民还能以宅基地的使用权等获得利润分红。
河湖公园试点也走在全国前列。
在成功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3处、省级水利风景区10处的基础上,2017年编制完成《四川省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向“河湖公园管理”纵深发展。截至目前,确定了18个精品景区、60个重点景区进行重点建设,遴选凉山邛海-安宁河谷等8个区域优先开展河湖公园建设试点。
按照《农田水利条例》,泸县等列入全省 “社会力量购买农村水利工程维护服务”试点。2017年,宜宾市翠屏区财政补助购买服务资金的20%,以此推行社会力量购买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服务试点。筠连县购买社会服务保证定水河县城段保洁……通过明确管护责任,管护效果和工程使用效果明显提升。
四水共建协调发展促全面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水”,保障农业供给侧改革“产业水”,推进脱贫攻坚“幸福水”,深化改革创新“活力水”,从单纯的灌溉扩面到四水共建,丰富了农田水利建设内涵。
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显示,四川成功通过中央核查并销号,成为9个全部达标省区中的一个,该成绩要归功于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此外,四川完成了21个市 (州)以及143条河流水功能区划定。多管齐下,严守资源红线,四川的水更“生态”。
在资金投入上不断创新,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和群众投入74亿元,占总投入的24%。全年共有39个水利项目申报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涉及投资近331亿元……通过深化改革,水利事业更富“活力”。
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大提升行动,纳入国家“172”重点项目中的重大项目已开工10处,2017年新开工2处。完成都江堰、青衣江、通济堰等11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完成高效节水灌溉任务45万亩……四川“产业”水夯实了现代农业水利基础。坚持脱贫一个村,建成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全年打造“有水则灵”的幸福美丽新村787个,“幸福”水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村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提供了保障。
五大行动整合力量脱贫攻坚
2017年,全省落实水利扶贫资金81.79亿元,实施了饮水安全、产水配套、水源保障、水生态治理、改革与人才支撑水利扶贫五大行动。
在人才支撑方面,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载体,培训贫困地区各类水利技术人员11000人次,下派16名技术骨干担任县级水利部门分管项目推进的副局长,选派24人次水利专业技人员到贫困县实行驻地帮扶。
在水源保障上,2017年,贫困地区新建或在建骨干水源工程4座,完成投资37.89亿元;红鱼洞、土溪口、黄石盘水库和升钟灌区二期等大中型骨干水利项目加快推进。
以水土保持工程、“水美新村”创建等项目为载体,在贫困地区投入水生态治理资金11.8亿元,治理贫困地区水土流失460平方公里,新增治理河段长度88.97公里。全年建成水利与新村相融互动、和谐共生的美丽新村732个。
围绕解决贫困群众安全饮水,保障贫困地区产业发展,88个贫困县解决了63.04万贫困人口的饮水保障问题,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建综合示范区134个,面积275万亩,带动项目区农民户均年增收约400元,贫困地区实现了 “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到 “治水促脱贫、兴水奔小康”的突破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