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王晓林 陈俊秋 文/图
1月17日,久违的冬阳照在大竹县周家镇新胜村三组63岁的甯毫乾老两口身上。“政府安排我干杂工,一个月有一两千。还鼓励我们养猪,我家就有100多头,马上就能卖钱了。”甯毫乾一扫过去脸上的愁云。
从“山沟沟”搬迁到平坝地区,从焦虑不安到发奋图强,再到如今的幸福生活,这是大多数贫困群众走过的历程。他们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用双手逐步把梦想变成现实。
近年来,扶贫春风吹拂竹乡大地,靓丽楼房如春笋般拔地而起,村组道路交错相通,工厂搬到家门口,群众看病不超半小时,邻里和谐讲文明,户户增收有门路,家美村美生活美。
挪穷窝 乐新业 幸福悄悄来开门
“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能找到‘另一半’,一起把家里的日子过得更红火。”1月16日,在大竹县月华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直未婚的贫困群众张均,刚从镇上的醪糟公司下班回家,“从山上搬出来后,一个月就能收入好几千呢。”如今有新房有工作的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张均只是大竹县享受易地搬迁贫困户的一个缩影。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时候,搬迁就成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从“穷窝”搬到“金窝”,改“穷业”换了“新貌”,群众住上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
在 2016、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大竹县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原则,使3154户搬迁户9524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目前,全县共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44个,实现就近就地就业814人。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安居”,在场镇“就业”,大竹县针对搬迁户不同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采取“点”镇融合、“点”园融合、“点”业融合三种方式,“量身订制”致富路子,规划就近就地就业,确保迁入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年已中年的刘祥成因肢体残疾三级,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搬迁后,政府根据他的情况,与制鞋公司协商,专门安排一台生产鞋子的“针车”在他家,实现家中就业,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在大竹县,像刘祥成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不在少数。全县实施了11个“点”镇融合安置点,有385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当地就业,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同时,发挥东柳机电轻纺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园区的带动作用,通过“送就业到家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为539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大竹县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挥东汉醪糟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起“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提升香椿、糯稻、苎麻、白茶等主导产业发展成果,重点培育小龙虾养殖、名优水果种植,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旅游,带动全县9524名易地搬迁群众人均增收500元。
改穷貌 换新颜 生产生活变了样
在华蓥山深处有个省定贫困村,它就是庙坝镇黑水村,这里世代沿袭着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生活方式,村民们只能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穷日子。近年来,乘着脱贫攻坚这股“东风”,在全县22个专项扶贫的帮扶下,这个“藏”在深山里的贫困村,正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靓丽楼房错落有致,水泥道路进组入院,塘堰和亭阁镶嵌其中,清晨傍晚,村里新修建的文体广场成了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水泥路通到了院坝,全村133户农户实施了土坯危房改造,修建蓄水池4个、安装人畜饮水管道4公里,476户农户享受了农网改造。村里第一次发展了300亩藤椒、300亩西瓜、500亩油牡丹和桢楠、120亩莲藕、200亩香樟林、200亩优质雪梨六大种植基地。
目前,大竹县52个贫困村在基础设施、教育环境、产业发展、人文风貌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40个贫困村通村道路建设全面完工,新建硬化村道11.25公里,扩建硬化村道34.826公里,2017年20个退出贫困村通村硬化路全覆盖。累计成功创建县级“四好村”92个、市级61个、省级14个;坚持建改保相结合,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5个,其中扶贫新村20个、新村聚居点5个。
路通了,家美了,生活好了,心贴近了。
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好风气好习惯渐渐兴起,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善,文明新风也吹进了这片土地。
大竹县文星镇大安村五组贫困户刘中菊感受很深:“以前邻居偶尔会为些田边地角的事争得面红耳赤,现在经常去农民夜校学习要讲文明,再也不好意思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空了就在一起摆摆‘龙门阵’、跳跳舞,不仅生活丰富了,而且也没得以前那么爱计较了,都是邻里隔壁,哪家有困难帮一把也没什么。”
拔穷根 兴产业 脱贫奔康乐陶陶
1月15日,大竹县川主乡铁佛村第一书记付振堂期待已久的这天终于到来。自去年3月份引进250亩丹参种植以来,这10个多月里,他像孕育生命一样,精心守护着铁佛村脱贫致富的希望。
“17893块钱!”种植大户杨贵志点着手中的钱激动地说。他家共挖出近4吨丹参,由中庸药材公司按照中江集体的最高市场价格进行现场收购。
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多元增收模式,通过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股权量化、开展“感恩奋进”教育等一系列成功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贫困群众和贫困村鼓起“钱袋子”。
“怎样才能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形成快速、持续脱贫致富的动力?”这是摆在大竹县李家乡大湾村第一书记刘磊面前的一个核心问题,他开始从机制上深入思考。
在对口帮扶单位省法院的指导和帮助下,大湾村建立起“1+N+1+X”合作经营机制,即“1个专业合作社(或经营业主)+N个贫困户+村委会+各种金融扶贫政策”,在企业、贫困群众和村集体之间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借助市场的力量,将“输血”变为“造血”,为精准扶贫注入 “内生动力”。2017年,大湾村仅黑山羊养殖项目就带动每户贫困户增收900至1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000余元。
“我在核桃基地里占了3股”“我家也有2股”……1月16日,大竹县清水镇高巩村二组贫困户蒋文成,一脸喜悦地和一起在基地里干活的工友们聊着。如今,“活了一辈子,没想到现在还能当上股东,还有分红”,成了众多贫困群众的共同感受。
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股份制扶贫”新模式,利用财政产业扶持资金、村集体资产等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并将其折合成“产业股”,强化股权配置,在企业、贫困群众和村集体之间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随着产业股份本身的发展,再借助市场的力量,真正实现“输血”为“造血”,开启脱贫致富“滚雪球”式发展,保障了贫困群众和村集体长期稳定收益。
勤劳致富的甜头,激发了越来越多贫困群众感恩奋进的热情。
“贫穷不可怕,不悲观、不抱怨,依靠政策,懂得感恩,知道奋进是关键……”1月16日,大竹县高穴镇官家村三组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唐兴福,正激动地向大家讲述着自己这些年来如何从一贫如洗到成功脱贫的经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感恩宣讲的队伍,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决心和信心已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