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 斩穷根 兴产业
2017年我省超额完成33万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任务
本报记者 张立峰 文/图
“山高摔死鸡,水急不养鱼,有马不能骑,有病难就医。”这是不少贫困地区恶劣生存条件的写照。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2017年,我省异地扶贫搬迁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全省共建成能容纳14万户47.9万人的住房,建成率145%,超额完成了33万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任务,目前已搬迁入住9.3万户共31.5万人。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定住、可发展、能致富”,我省还找准“穷根”,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大力培育增收产业,明确了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等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路径,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多种方式促进搬迁村民稳定脱贫,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突破点,努力增强搬迁后的造血功能。
蜀乡故事
搬出土坯房 住进新农房
老两口圆了换房梦
去年9月16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我省召开。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和全国22个省(区、市)、17个国家部委(单位)有关负责同志考察了达州、巴中、广元等地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情况,与当地群众进行了亲切交流。
虽然没能见到汪洋副总理,但67岁的杜加英老人心里依旧特别高兴。9月16日当天,他和老伴终于拿到了当地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农房的钥匙。
杜加英是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4组村民。和他一样拿到钥匙的还有该村其他28户申请新农房的村民。在杜加英老人的心里,新房就像入土的种子一般,在等待了一年后的秋天有了收获。
记者在大石村看到,一条村道将新农房和大片老旧农房划分开来,对比十分明显。新房蓝色的屋顶搭配黄色砖墙,灰色的屋顶搭配橘红色砖墙,数条散步小道搭配路灯,各户门前还有栅栏和菜园……这样的新农村犹如世外桃源,美不胜收。
住了大半辈子的土坯房,杜加英和老伴还是生平第一次住进砖房。“这房子盖得真好,从没想过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据杜加英回忆,他原来住的土坯房是父辈留下来的,早已年久失修,墙上的裂缝随处可见,每当刮风下雨,屋里就会漏风漏雨,住着十分糟心。
一边说,杜加英一边自当“导游”带记者参观起了他的新房。“房子100平方米,这边是客厅,那边是厨房,灶具周围都贴上了瓷砖,和城里厨房没什么两样。”杜加英告诉记者,住进这样的新房,他总共花了不到1万块钱。“村里规定,申请异地扶贫搬迁新房的村民要按人均2250元进行自筹,但封顶1万元,无论家里有几口人。”杜加英说。
除了村民自筹,大石村村民还能领到人均数万元的搬迁费用。“不仅是村内新建的农房,很多村民还选择走出村庄,到集镇、县城买房居住。”板庙镇副镇长郭嘉靖告诉记者,选择到县城购房的可获得搬迁补贴3.5万元;选择到集镇购房的可获得搬迁补贴3万元;选择村内的新村聚居点农房,可获补贴2.5万元。“给杜加英老人补贴了2.5万元,他自己花了不到1万元,还能剩余1.5万多元。”郭嘉靖说。
大石村是平昌县异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2017年,平昌县的脱贫任务为7271户共23017名村民。这其中,“移民安置一批”达到3352户10977人,已全部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全部建成并入住,2017年平昌计划脱贫人口中易地搬迁住房任务完成率100%,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可组合 可扩建
有了新房还有产业
在全省各地的异地扶贫搬迁过程中,25是一个时常提起的数字。根据《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定,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面积严格执行不超过 25平方米每人的标准。像杜加英这样的4口人家最多也只能申请到100平方米的房屋。
不少贫困户因此提出,如果按照25平方米的标准建房封顶,以后致富了想扩建新房,岂不是要推倒重建?大石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海峰告诉记者,不用推倒也不用重建。“新农房层高近6米,需要扩建的农户可在内部加楼一层,这样既避免了超标,也满足了住房需求,确保贫困群众搬得起、住得下,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孙海峰说。
在异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25平方米的人均标准遇到‘一人户’可难办了。”孙海峰告诉记者,大石村有2个单人单户的例子,其中一人是孤儿,名叫任海洋,有残疾,劳动力较差,另一人是一级精神残疾何文菊老人。按照《规划》,他们每人只能申请到25平方米的房屋。“他们两人是亲戚,何文菊是任海洋的大妈。在经过沟通并得到二人的同意后,村上决定把他们合为一户,这样两人既能互相照顾,农房建筑面积又能达到50平方米。共用厨卫,卧室、客厅的面积就能大一些。”孙海峰说。
住进了新房,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杜加英开始考虑起了日后如何增收致富。根据平昌县的异地扶贫搬迁规划,搬迁村民全部与“三区”(即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结合起来,做到规划同步骤、建设同标准、管理同水平,实现搬迁户在产业园区中找到就业出路,在乡村旅游景区中找到致富门路,在新型社区中提升生活品位。据孙海峰介绍,全村目前已建设扶贫产业园2000亩,流转土地158户,包含37户贫困户在内。
“村上集体套作了500亩花生,正在建设一个300多亩的水果采摘园,还有一个众筹微超店。”孙海峰告诉记者,众筹微超店以电商+贫困户为模式,帮助农户在线上销售农产品,集体经济收入的30%优先分配给贫困户,另外30%给非贫困户,剩下的20%留给村集体作为备用资金,20%作为村上使用资金。“房子有了,产业也有了,大石村村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孙海峰说。
心语心愿
眼下,杜加英老人和其余28户贫困户已经入住新房4个月了。温馨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生活设施让村民们的幸福感倍升。没有申请到这次异地扶贫搬迁新农房的村民们都十分羡慕,希望能够申请到下批次的项目。
不过,杜加英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年早些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我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我想让他们早点回来,看看大石村这几年的变化。”杜加英老人说。
而对大石村其他异地搬迁贫困户来说,新的一年,第一个愿望是热热闹闹的过一个新年。记者了解到,村民们目前已经开始筹备年货,贴对联,挂灯笼,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