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林 程一凡 文/图
银鸡远去,金犬叩门,春天的脚步越走越近。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大竹县极其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千钧重担,“三农”工作如何完成各种严峻“大考”?大竹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张精彩的答卷。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万事通,农村稳则天下安。”抱着这样的理念,大竹县以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着力谋产业、建新村、助增收、促改革“四大支撑”,为全县“1256”战略布局筑牢“三农”基础。2017年,全县农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的进步,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放眼竹乡大地,处处生机盎然。田野间,林林总总的特色产业长势喜人;公路旁,川流不息的车辆奔向四方;园区里,一家家涉农企业产销两旺……织出一幅充满希望的金色画卷。
打响“特色农业+” 让农业发展跑起来
1月5日,正逢小寒。大竹县清水庙坝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内生机勃勃。
在姚市乡建福村的智能育苗大棚内,温暖如春。经过培训的几位村民正忙着搬运蝴蝶兰上车。“这批蝴蝶兰主要是通过空运销往广州、深圳等城市。”达州云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管杨方成向笔者介绍道,一亩地种粮食的产值只有3000元,建大棚种蔬菜或西瓜的产值能达到1.5万元,而100亩的花卉仅销售就实现了600万元以上的产值。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花卉产业是大竹县近年发展的新“副业”。在拥有“中国糯稻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四张“国字号”名片的同时,“大竹苎麻”“大竹秦王桃”“大竹香椿”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片的背后,贯穿着当地党委、政府的一条理念与多年坚持:“粮油生产足温饱,特色农业促增收。”
“特色农业说到底也是农业,还是属于‘三农’范畴,要真正让农民、农业有大的长期效益,还得发挥好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加乘效应。”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表示,如果说促“农”增收是战略目标,那大竹的战术选择就是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转型升级,将其概括为“特色农业+”。
大竹县以“特色农业+”为指导,深入推进农业“1243”工程,不断壮大苎麻、香椿、糯稻、白茶四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培育黑色类食品、秦王桃、花卉、中药材、油牡丹等产业,建成特色产业60万亩。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2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24个。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带动农户发展主导产业。庙坝五桂风情养生湾新建观光园500亩;弘牧农业有限公司 (养虾)流转土地1000余亩,引入小龙虾、南美白对虾、大闸蟹、特种鱼等品种8个;建成益寿黑花生集配中心和秦王桃深加工及产地集配中心,配置气调保鲜库8个,冷藏储存量2000吨。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让农村面貌靓起来
青瓦白墙的靓丽民居、干净整洁的院落、纵横交错的水泥连户路、宽敞洁净的文化广场……这是欧家镇三溪村新农村示范点的喜人景象。
昔日的三溪村,房屋低矮破旧、垃圾遍地,短短几年时间变了样,令人感受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给这里带来的可喜变化。
大竹县积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立统筹协调的规划机制,健全分类推进工作机制,创新产村相融机制,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探索农村文化旅游建设机制,健全幸福美丽新村管理机制,整合各类惠农项目,实施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环境整治、绿化亮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大竹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挤破头都想到城市买套房。如今,村里大变样了,环境、交通都好了,反而觉得我们农村居住环境还要舒服些。”庙坝镇五桂村9组村民余昌志由衷地说。以前五桂村道路沆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一走进五桂村,干净整洁的院落,鳞次栉比的楼房,房前屋后瓜果飘香,到处呈现新农村的美丽景象。
三溪村、五桂村展现出的巨大变化是大竹县围绕城乡统筹发展主旋律,狠抓农村惠农项目,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实实在在的例证。加强农村基础投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和集中建房工程,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提升,城乡呈现统筹发展良好态势。2017年,全县完成幸福美丽新村建设55个,其中扶贫新村20个、新村聚居点3个;成功创建县级“四好村”92个、市级“四好村”61个、省级“四好村”14个;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主(分)会场连续多年在大竹县新村示范点举行。
决胜全面小康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农业、农村的发展是为了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找到‘另一半’,让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7年9月30日,在大竹县月华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2岁的张均刚从镇上的东汉醪糟公司完成当天的岗前业务技能培训回到家里,这对于一直未婚的他来说,曾是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刚住上新房,这事便提上了“日程”。
从“穷窝”搬到“金窝”,“穷业”换了“新貌”,有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力推进是大竹县决胜全面小康的一个缩影。2017年,大竹县退出贫困村20个,脱贫人口20216人,贫困发生率均下降至3%以下;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都超过6元、达21.78元;硬化路、文化室、卫生室、通信网络全面达标;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解决了3434户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住房安全全面达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达标率均为100%。
脱贫奔康离不开产业支撑。“大湾村的贫困户能够积极投入脱贫致富、各类产业能够日益发展壮大,在于独特的经营模式。”在李家乡大湾村,第一书记刘磊精心谋划的“1+N+1+X”经营模式和“3331”“631”利益分配机制,既保证了贫困户的收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激发了业主带头致富的积极性,又适当补贴了村集体的收入。2017年,该村仅“黑山羊”养殖项目即可使每户贫困户增收900元—1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000余元。
如今竹乡的广袤农村,龙头企业和各类专合组织在培育富民产业进程中,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推广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等做法,保障农民利益,并让农民获得二次收益。
2017年,全县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实现销售收入22.3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1400元;全县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47家,实现经营收入8500万元,带动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000元,农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更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