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仁寿县某蔬菜农场主遇到头疼事:他为近50个大棚安装了国产滴灌管,没想到几个月后滴头就堵塞了;不得已改回人工浇水,但劳务成本又太高。随后他从网上找到一家灌溉公司,帮他改换了水泵、过滤器等设备,滴灌管才终于正常了。
5月26日,四川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现场会在游仙区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发展管道灌溉、微灌、喷灌面积104万亩,“十三五”期间,将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250万亩。与此同时,高效节水灌溉的器材市场却仍然缺乏科技支撑和业务规范。
技术密集好器材尚需市场认可
5月26日,游仙区柏林镇洛水村生态葡萄产业园,一间砖房里的一套机器引起各市州、区县水务工作者的注意:灌溉用水通过长长的水泥渠道,杂质较多,用过滤器进行两级过滤;排气阀排走空气,防止水锤作用;电子脉冲水表,记录用水量;指挥阀防止水倒流;恒压变频器,保护水泵……“没想到‘土’农业越来越‘高大上’了。”一位参会代表感慨,不学习简直跟不上发展。
能中标游仙区政府采购项目,四川捷佳润灌溉科技公司的突破可谓来之不易。“以前在攀枝花、泸州都流过标。”总经理王禄涛介绍,该公司于2008年始创于广西,2014年入川,感觉在川的推进有点难。
“四川不如广西那么缺水,对水肥一体化的接受有点滞后。此外,对节水灌溉技术想的太简单,以为把水抽到管道就行了。”王禄涛说,有些公司用回收的废旧料做管材,模具也不精准,导致热变形大、老化快、滴水不均匀等。这些问题直接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甚至对高效节水灌溉产生误解。
游仙区水务局招标办主任朱春泉介绍,为了防止低价中标,他们还会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严格把关,由专家综合打分。“前两年我们客户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今年更多的参与政府采购,并有望以质量打动更多业主。”王禄涛说。
公司资质需要行业规范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一项“十二五”末科技支撑计划——西南地区低压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落户蒲江县佳沃集体的猕猴桃基地,选择提供灌溉设备的合作厂家时颇费踌躇。
在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崔宁博看来,政府采购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时,要求投标人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水利行业设计乙级和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资质”,这一约束条件并不能筛选出真正有高效节水灌溉资质的公司。
“因为一般灌区,乃至水库枢纽工程跟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要求很不一样;做得了前者,不一定熟悉后者。”崔宁博说,他在参加项目审查时,常常发现一些中标公司连基本概念都搞不懂,轮灌组划分、流量及压力计算、作物需水量的公式等都没有;连设计都是模糊的,更甭提后面的施工和工程质量了。
此外,设计市场也存在恶性竞争。“正常的设计费应占到总成本的6%,但有些公司可以接受1%-2%的价格,这就导致实际测量、测绘质量达不到要求。”崔宁博认为。
“目前,省上暂无对高效节水灌溉相关企业、厂家的资质认定。只在水利部设立一个灌排协会,不时提供灌溉工程师的培训,也发放灌溉企业资质。”王禄涛介绍,但有些地方政府不认可协会的权威性。
“高效节水灌溉是未来农田水利科技的重要发展内容,”崔宁博表示,政府、企业、技术单位应加强沟通,推动灌排市场的供给侧改革,从而更好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
对此,攀枝花市先行先试,当地水务局为芒果等经济产业完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与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器材厂联系,开展滴灌带以旧换新业务,还建成了产品研发中心1处,在乡(镇)设立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点12个,使灌溉设施获得及时修补,增加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