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金泉
5月初的一天,望着1尺深的绿油油的玉米苗,泸县天兴镇田坝村二组农户朱瑞富开心地笑了,原来他这块新增的玉米地是由老宅基“变”出来的。而在地处川北山区的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村主任柏元兴则在盘算着,如何让村民的各种产权“本本”生出更多钱来。
农户的一串串喜事,来自如火如荼的农村改革。近年来,惠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农村改革在全省吹响了由点及面的进军号角,一个个改革试点区围绕着“多权同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十方面改革内容重点攻坚、多点突破:权确了、证颁了、地活了,老百姓笑逐颜开,奔上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主题词:
多权同确盘活“沉睡的财富”
从2015年底开始,一张张生金含银的“铁证”在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相继颁发,从而让柏佛村沉睡在大山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逐渐盘活,给村集体和老百姓吃下一颗增收致富的“定心丸”。这就是利州区率先在全省探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集体资产所有权等 “七权同确”改革试点。
“确权的时候,每个村民小组都开了动员会,工作人员逐一核定面积、人口、地点、四至边界等信息。”龙潭乡柏佛村村主任柏元兴深知确权的艰难,“由于面积广阔,有的农户在家有的不在家,确权做得断断续续,一个单项核定下来就要花两个月以上。”
“经过此次‘七权同确’试点,进一步明确了四至边界、地点和人口等信息。”柏元兴告诉记者,“2016年2月以来,村民拿到手上的土地经营权证都盘活了,有两个农民合作社来流转了200多亩荒山荒坡种蔬菜和粮食,以前基本报废不值分文的荒山荒坡每年都能收租金了。”
记者从利州区农工委获悉,到2016年底,利州区已全面完成“七权同确”改革试点,通过明晰产权权属,盘活乡村“沉睡的财富”,加快了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程。
主题词:
宅基地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想不到我1987年修的5间土瓦房、2间砖瓦房拆了后,村上分别按300元/平方米、380元/平方米的标准进行了赔偿。加上拆除晒坝的赔偿,总共赔了我9.1万元,去年8月就兑付了。”5月8日,泸县天兴镇田坝村二组农户朱瑞富说,“如果没有国家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我肯定不愿拆。”
拿到补偿款的朱瑞富住到了子女家,原宅基地由村上统一复耕,复垦的1.5亩耕地仍由他耕种。
通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村里其余群众纷纷自愿退出了宅基地,拿到了补偿款,而宅基地复垦以后都种上了庄稼。
据田坝村村支书颜祥光介绍,2015年以来,田坝村已复垦宅基地170余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经过公开拍卖,县政府以12万元/亩收储,村集体获得收入1230万元。这笔收入中,用于退出宅基地农户的拆除安置补偿500多万元,再扣除拆除复垦的测绘、施工等费用后,节余300余万元用来发展集体经济。
记者从泸县国土资源局获悉,2015年3月,泸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3个试点县之一,承担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其中的一个“重头戏”即是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建立宅基地多种退出路径和多元化宅基地安置方式,供农民选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据泸县国土资源局改革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县20个镇(街道)234个村已签订拆除复垦协议17570户,预计可复垦面积15800亩,其中进城购房、中心村建房、退出闲置宅基地分别占比6.5%、3%、90.5%。已完成拆除复垦5500亩,已验收复垦面积3100亩,并探索将退出复垦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在县域内公开交易的方式,变政府主导推动为市场化推动,试点经验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数字盘点:
全省耕地流转率达30.6%
2014年以来,我省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工作,明确提出我省农村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攻方向,将农村改革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脱贫攻坚等协调推进,新一轮农业农村改革实现多点突破。
纲举目张,蹄疾步稳。我省农村改革始终坚持面上推进和试点探索紧密结合:在农村产权确权工作中,总结形成“多权同确”的做法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中,基于成都、绵阳等地探索,在全省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土地托管;在宣汉县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探索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在农民增收工作中,形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试点意见。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确保了改革任务的稳妥扎实推进。
在农村改革中,我省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十个方面重点攻坚、重点突破,走在了全国前列:开展“多权同确”,农村产权确权颁证走在全国前列;突出联网运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全国领先;探索经营方式,农村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加快推进;创新“两股一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有序推进;实行公开拍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成功入市;坚持自愿有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优化农技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丰富营销模式,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整合财政资金,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形成全国首创经验;推动金融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形成。
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 21个市(州)、42个县(市、区);全省耕地流转总面积达1785.8万亩,流转率达30.6%;家庭农场达2.9万个,农民合作社达6.4万个,龙头企业达887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3417家,入社土地44.6万亩……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有力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