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变脸”家门口看病更舒心
发布时间:2017/5/15 9:16: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小米


高楼镇乡镇卫生院医生正在给小学生体检。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以前生了病,我总是随便抓些药吃。这次住院后我才发现,卫生院的设备先进,医生技术好,服务也热情,在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城头医院的服务。”近日,61岁的资中县高楼镇贫困户刘志先告诉记者。

   实施分级诊疗、“打包”签约服务、大小医院“牵手”组建医联体……随着医改深入,近年来我省农村居民,看病越来越方便,在家门口就享受了优质化的医疗服务。

   >>故事讲述
   卫生院升级村民就医更方便

   “过去,卫生院房屋破旧,医疗设备落后。”回忆往昔,在高楼镇干了20多年的老医生王建说,高楼镇卫生院承担着全镇30个行政村40877口人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但因为各方面原因,医疗业务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2014年1月,高楼镇投入资金,决心修建新的卫生院。“我们打造了约100平方米的特色中医馆,广泛开展中医诊疗服务;邀请市级专家对手术室进行规范设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购买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院方筹资新建了1700平方米的新住院大楼,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和提升。”说起现在新建的卫生院,院长袁黎喜上眉梢。

   如今的高楼镇乡镇卫生院,门诊大楼、住院大楼装修一新,注射室、就诊室、观察室等一应俱全,前来就诊的患者也是络绎不绝。村民不仅头疼脑热能及时得到诊治,就连一些慢性病也能得到定期的监控和管理。面对医疗条件的变化,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

   今年春节,高楼镇清凉村二组73岁的黄光宏在地里干农活时,背部突然剧烈疼痛,家人赶紧将其送高楼镇卫生院就诊。

   医生王建对其进行了急诊处理,确诊黄光宏是冠心病诱发积水导致剧烈疼痛。王建当场根据病情,提出了妥善的治疗方案,并及时将黄光宏转入县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最终,黄光宏的病得到了规范妥善的治疗。

   王建对危重症疾病患者的及时有效处理,得益于2014年以来,内江市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的成效。

   “对于村民来说,这是个极好的惠民服务。我们通过分级诊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医疗服务价格更低、起付线更低、报销比例更高,可极大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资中县卫计局负责人段利娅介绍说。

   成就盘点
   我省居民县域内就诊率达87.72%

   近年来,我省先后针对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医保报销引导、优化服务流程、医疗联合体等重点环节出台了21个措施。通过推进这些医疗改革,让老百姓获得了家门口就医看病的优质服务。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居民县域内就诊率已达到87.72%。

   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率分别达到 98.89% 、98.76% 、93.76%。在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上,目前已投入2950万元支持100个县级医院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县级医院95个临床专科建设。同时,大力实施对口支援,发展全覆盖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试点。

   我省还建立了以专科医生、乡村医生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形成以家庭医生首诊为基础的有序就医格局。

   此外,针对基层卫生人才缺乏问题,我省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累计培养全科医生1.7万人,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项目,累计招录定向医学生3300人。大力推行乡村卫生计生人员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盘活乡村卫生计生人力资源,提高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