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 秀美田园气象新
发布时间:2017/5/12 16:00: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米强


市、区领导在基层调研。 彭晓伟 摄
 


百节镇三牌村。
 


石梯镇柑橘示范园。
 


双庙镇蔬菜基地。


   ——达川区扎实推进“四好村”创建纪实

   王锡敬 文/图

   近日,笔者慕名来到享有“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等众多荣誉的达川区百节镇三牌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农家,一幢幢新房错落有致,一片片产业长势喜人,山环水绕,绿树成荫。初夏的第一场雨把三牌村变得山清水秀,空气格外清新,在林间小道漫步,仿入人间仙境。其实,三牌村的新气象只是达川区众多“四好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达川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全面开展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广大干群凝心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6年,三牌村、杨岩村、二东村、南岳寺村、双修村、宝井寨村、清河村、鲁家坪村、大兴村、茶园寺村等10个村(社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村”。高寨村、愉活村、卢岗村等82个村(社区)获市级“四好村”称号。同时,还命名花石岩村、水口村等120个村为区级“四好村”。

   层层压实责任 高位谋划“四好村”创建

   达川区首先成立了 “四好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创建活动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和检查、考评、验收。起草制发了《达川区创建“四好村”活动实施方案》和《达川区区级“四好村”的标准和创建考评办法》,将“四好”对应细化为“房屋质量好、功能布局好、室内设备好、基础配套好、增收门路好、农村教育好、生活质量好、社会保障好、卫生习惯好、生活习惯好、文明习惯好、学习习惯好、遵纪守法行为好、尊老爱幼品行好、诚信感恩口碑好、邻里和谐氛围好”等“十六好”,制定了全区 “四好村”示范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文明卫生户、孝老善亲户、勤劳致富户)评定标准,在全区大力开展争创“四好村”评比活动,形成文明新风的良好氛围。

   根据全省、全市“四好村”创建的总体要求,该区将省、市、区级“四好村”创建各年度、各乡镇的具体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力争到2018年底,全区597个行政村 (含农村社区)普遍建成区级“四好村”;到2019年底,建成市级“四好村”480个 (占行政村总数80.4%);到2020年底建成省级“四好村”359个 (占行政村总数60.1%)。

   明确了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涉及村主要负责人是“四好村”创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联系帮扶部门与乡镇同考核、同奖惩。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第二责任人,对照“四好村”创建标准和考评指标,层层传导压力,细化落实责任,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整体联动的创建工作责任体系。

   易地扶贫搬迁 确保群众“住上好房子”

   5月5日,三牌村支书张启文带我们来到村民王德全的新居参观。这套房子有170平米,共上下两层,房内卧室、客厅、饭厅、厨房、卫生间等均分开,屋内装饰精美实用,生活设施齐全。房后有0.2亩菜园地种满了蔬菜,生活十分方便。其实,像王德全这种条件的家庭在达川区比比皆是。

   为保障群众 “住上好房子”,达川区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他们秉承“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新村气息浓郁化,生产生活便捷化”的理念,突出“小集居、大聚合”的分布格局和川东民居“宜聚则聚、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美观质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风格,高起点规划布局。多措并举,科学安置,探索了5种安置模式,保证搬迁群众住房、就业、生活同步改变。一是盘活存量集中安置;二是依山就势连片安置;三是进场入城购房安置;四是依托产业基地安置;五是统建保障房兜底安置。2016年,共完成1255户418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建设新村聚居点54个。几年来,全区共建设幸福美丽新村62个,建设新村聚居点263个。目前,全区上下正全力以赴,精心组织施工,确保今年3175户9758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能够如期完成。明年,全区群众安全居住问题将会彻底改变,幸福美丽新村品质会得到极大提升。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百节镇是乌梅的原产地,有“中国乌梅之乡”的美誉。“今年的气候条件好,乌梅比以往任何年份都结得多,肯定是丰收年。”百节镇蔡家坡村村支书庞炳权充满自信和喜悦。乌梅是蔡家坡村的传统支柱产业,全村种植乌梅1200亩,去年产量达230吨,村民人均增收800余元。在达川区,特色优势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保障群众“过上好日子”。

   根据实际和自身优势,达川区制定了“双三双五”产业发展战略。“双三”即东部、南部、西部三大片区和双庙蔬菜、石梯水果、百节乌梅三大现代农业科技园;“双五”即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生猪、乌梅五大主导产业和达川乌梅、安仁柚、米城贡米、“双椒”、达州脆李五大优质品牌。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三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得到提质扩面增效,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双庙蔬菜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三大片区产业带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渐突显。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生猪、乌梅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茶叶、“双椒”、金银花、柠檬、蓝莓等特色产业以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稳步推进。

   农民增收实效明显,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29元,增长9.6%,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区”称号。2016年,全区26个贫困村、14765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增收350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3%。百节镇梯岩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有贫困户72户218人,全村种植香椿1200亩,年收入100多万元,人均增收7000元,加上在香椿树下养鸡2万只收入150万元,去年该村一举脱贫。

   激活内生动力 促进乡村“形成好风气”

   4月28日,在双庙镇二东社区会议室里,一年一度的评“五户”活动正在进行。经过前期的提名推荐,现场村民的投票、记票、唱票等环节,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文明卫生户、孝老善亲户、勤劳致富户等“五户”评选结果一一出炉。最终,周其淑、李其淑、刘天林、张存贵等10户人获得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勤劳致富户等荣誉。

   村主任周其明告诉笔者:“评‘五户’活动,把提名权和决定权交给社区居民,大家积极性很高,竞争也很激烈,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更好了,干事的热情更足了,有力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村民覃家辉以前和丈夫一起在外打工,几年前,为了照料孩子及年迈的公婆,她毅然放弃打工的高薪待遇,回到家乡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被评为“孝老善亲户”后,覃家辉发表了获奖感言:“我觉得孝敬老人本来是我们年轻人应尽的义务,大家把我评起了,我很高兴,以后我会做得更好。”

   为激发群众奔康动力、传导社会正能量,塑造文明乡风,达川区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五崇尚五反对”活动(一是崇尚孝老爱亲,反对弃老抛残;二是崇尚团结和睦,反对拉帮结派;三是崇尚勤俭自力,反对等靠要懒;四是崇尚整洁优美,反对脏乱无序;五是崇尚讲法明理,反对胡搅蛮缠),讨论并完善村规民约597个7164条,以此助推“四好村”创建。百节镇三牌村连续9年开展了 “好公婆”“好儿媳”评选活动,先后评选出“好公婆”“好儿媳”115人,促进了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村支书张启文发自肺腑说:“一个小家庭不和谐,怎能融人国家这个大家庭!”

   一股文明新风正在秀美的达川大地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