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东本报记者 左杉
“自从文化院坝修好后,我每天吃了晚饭就跟大家约在这里,跳跳舞,做做操,心情格外好。”5月5日晚,德阳广汉市新平镇桂红村华灯初上,村民邱启燕便和其他村民来到文化院坝,带领大家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欢快的舞姿,消除了她们一天的疲乏。
随着全省文化院坝建设的大力推进,有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像桂红村的村民一样,加入到坝坝舞、乒乓球、篮球、书法、绘画、音乐等活动中。基层文化生活开展得丰富多彩。
>>故事讲述
文化院坝“活起来”
宽敞整洁的水泥坪院坝、设施齐全的健身器材、丰富多彩的公告展板……桂红村文化院坝是2014年由政府筹资11万余元打造的活动场所。“以前的村活动室很小,而且也没有广场,老百姓平常的休闲生活,就是在自家院子里摆张桌子喝茶。”村支书张昌茂告诉记者。
2013年,德阳市作为四川省幸福美丽乡村(社区)文化院坝试点市,启动了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文明创建、道德讲堂、卫生计生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院坝建设。2014年广汉投入307万元,在文化院坝安装了体育锻炼设施、照明设施,设置了坝坝电影放映点,开放了农家书屋,为文艺爱好者配备了音响等设备。2015年,广汉全面完成文化院坝建设试点工作,涵盖全市所有乡镇,服务群众数十万人次。
“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和建设,桂红村的文化院坝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地面已经全部硬化;完善了中心舞台,以及宣传栏、花坛、舞台和棋牌活动室建设;有农家书屋,藏书500册。每到傍晚,院坝就成了欢乐的海洋,跳舞的,唱歌的,下棋的,看书的,人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快乐。”张昌茂说。
为了让文化院坝“活起来”,德阳市不仅在硬件设施上给予大力支持,还在人员培训、院坝管理等软件配套上下了大力气。
“文化院坝是否受群众欢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者、指导者是否有热情、才干和感召力,为了突破基层文化工作‘缺人’这一瓶颈,我们在德阳各地尝试了文化专家、文化管家和义工这三支文化队伍建设模式。”德阳市有关负责人说,管家,负责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协调;专家,即在当地聘请有文化专长的文艺人才,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专业指导和服务;义工,即文化志愿者。
经过培训、引导,桂红村村民邱启燕也成为了一名文化义工。平日做完家务事后,她就打开电脑,学一些时下最新的广场舞,然后在晚饭后来到文化院坝的舞台,打开音响,带领村里的广场舞爱好者一起舞动。“我的U盘里有100多支舞蹈,但更多的舞蹈是我自己改编的。”邱启燕说。
依托文化院坝,广汉市办起了“新市民讲堂”“道德讲堂”“法律讲堂”“就业讲堂”等,定期围绕致富之技、理财之道、孝敬之德、健康之法、一技之长、法律之门等主题,对群众进行培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
>>成就盘点
2500个村建起文化室
广汉市文化院坝的发展轨迹,是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个剪影。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文化惠民扶贫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在贫困地区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00余个,完成27个县数字影院、22个县应急广播平台、1933个贫困村广播村村响、25万户电视户户通、2500个村文化室、1000个阅报栏建设。成都、南充、乐山3个地区和宜宾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等6个项目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投入3.18亿元推动实施藏区文化繁荣发展计划。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投入15个亿,建好省级文化中心、四川大剧院;按照国家标准,采取新建、改扩建的方式,市(州)建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县(区)建好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建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省5万多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标准化的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
我省还将加大文化产品直供力度,省级和各市(州)专业文艺院团每年送文化下乡不少于1000场,农村免费电影放映不低于70万场;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力度,全省各级财政都要列出专款,向社会购买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