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处我的家 美丽新村景如画
发布时间:2017/5/11 16:00:00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小米


猫儿坝春色。伍胡榕 摄
 


市委书记吴晓勇调研“四好村”。
 


市委副书记、市长倪欣调研产业发展。
 

“四好村”一角。


   陈本强

   白云悠悠,碧水淙淙,柳色青青……置身“中国西部养生天堂”万源市,风景这边独好;赏田园风情,玩采摘体验,品农家饭菜……与大巴山亲密约会,无比浪漫惬意;新居“迁”出好生活,产业“撑”起致富路,文化“富”了精气神……沐浴着春风雨露,“满源”皆是幸福花。

   巴山深处的4065平方公里万源大地,371个行政村村村如诗似画。

   这里有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白沙镇青龙嘴村、省级“四好村”旧院镇红岩村、达州市“十大最美新村”茶垭乡邱家坪村……它们犹如一串灵动的音符,在蓝天碧水中,奏出一曲“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欢乐之歌。

   近年来,万源市将“三农”工作与脱贫攻坚、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以“四好村”创建为载体,加大政策、资金、人力等各方要素向农村倾斜,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稳定增收。住房改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得到全面提升,“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成为广大群众幸福生活的靓丽底色。

   A
   沐“东风” 新村绘出巴山景幽幽

   万源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心地带,这里沟壑纵深、道路崎岖,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大多群众生活极度艰辛。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成为村民祖祖辈辈的梦想与追求。

   2010年,随着第一轮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工程启动,万源市青花镇等6个乡镇23个村被纳入其中,新农村建设至此拉开序幕,困难群众的幸福生活随之翻开崭新一页。万源市委农办主任唐文说,2014年 “幸福美丽新村”和2016年起实施的 “四好村”建设,则将新农村建设摆到了更加突出位置,成为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一条“硬杠杠”。

   万源市随即围绕 “四好村”创建制订了系列方案,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基本要求,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五大行动”和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明确工作措施,细化目标任务。力争到2017年底,省、达州市、万源市“四好村”创建率分别达到行政村的20%、30%和45%以上,到2020年分别达到60%、80%和100%。

   为此,万源市又积极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示范,坚持“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全面整合涉农资金5亿余元投入贫困村建设,同时将新增财力90%、项目资金80%以上优先投入贫困地区发展。

   系列利好因素,助推“四好村”雨后春笋般在巴山大地快速生长。2016年,全市成功创建达州市“四好村”38个、万源市“四好村”50个,省级幸福美丽新村达40个,白沙镇青龙嘴村斩获“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多项殊荣。

   B
   挪“穷窝” 新居迁出生活美滋滋

   一边是白墙黛瓦,一边是翠竹摇曳,在旧院镇龙潭河景区漂流源头,一幢幢徽派风格的川东特色民居格外引人注目。贫困户潘德全如愿住进了新居,在景区找到一份轻松活儿,如今还办起了农家乐,端上了旅游“金饭碗”。

   村落布局、村庄规划、民居设计突出地域风貌和川东民居特色,坚持“建改保”相结合,注重“小组微生”。万源市住建局局长陈一富说,“我们科学编制了《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区(脱贫攻坚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规划》,统筹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土坯房改造等项目,切实推进农村安全住房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

   通水、通电、办夜校、兴产业……2016年,万源市积极试点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成功争取易地扶贫搬迁贷款8亿元,建成40个幸福美丽新村,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33户,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33户,所建“四好村”真正实现了“面子”好、“里子”厚。

   “不过短短几年时间,我们有了这美丽村庄。柏油大道代替泥泞古道,破旧土屋成了幢幢楼房……”如今的老洼坪村,再不是“十年九灾无收成,包谷馍馍胀死人”,蜕变成产业满园、牛羊满山,特色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农家乐竞相迸发,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幸福新村模样。

   C
   拔“穷根” 新业酿出日子甜蜜蜜

   除草、施肥、疏果,这几天,为打理自家硒李果园,魏家乡石坝村村民张久明老两口可精神了。经过三年悉心培育,今年他的果园进入丰产期,预计收入能达6万元——还是原来的黄土地,还是原来的“庄稼汉”,但张久明的投入少了、活儿轻了,收入翻番。

   截至目前,魏家乡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战略催生下,硒李种植面积达5160余亩,带动856户1920余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张久明仅是众多受益者之一。

   产业兴则百姓富。万源市委书记吴晓勇表示,万源市立足“生态、富硒、有机”资源优势,坚持“生态立市、开明开放、产业联动、科学跨越”发展路径,奋力建设“秦巴生态康养旅游文化名城、中国富硒食品产业之都、川陕渝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富硒特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和“五小”庭院经济,充分发挥资金撬动、能人带动效应,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依托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

   农业产业发展“224”模式在万源大地次第铺展,即主抓茶叶和马铃薯种植、旧院黑鸡和生猪养殖“2个重点”,猕猴桃和高山蔬菜种植、蜂桶中蜂和肉牛养殖“2大特色”,走种植业“百万亩”、养殖业“千百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4条路子”……2016年,万源市累计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9930余万元,新建养殖小区22个,培育龙头企业5家,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88余万亩,畜禽出栏600余万头(只),农林渔业增加值29.3亿元。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原产地品牌保护示范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农建综合示范区、“甘露杯”农业建设跻身达州前列。

   D
   革“陋习” 新风带出精神爽歪歪

   4月27日,万源市大沙中学一片欢腾,“奔康路上”首场文艺扶贫惠民演出在这里拉开序幕。

   “‘奔康路上’既是一场文化惠民演出,更是一道向贫困宣战的‘动员令’、向小康奋进的‘邀请函’。”万源市文联负责人表示,开展文艺活动巡回演出,旨在通过文艺扶贫扶智,让大家树立脱贫攻坚的信心,鼓舞士气、凝聚活力。

   身处脱贫攻坚主战场,小康生活绝不会伸手即来,唯有不等不靠自己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干部群众内生动力的激发尤显重要。万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建国介绍,该市制订了《脱贫攻坚“精神脱贫”实施方案》,将“文艺大旗”融入“四好村”创建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全面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同时,万源市还打出一记组合拳: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不等二不看、两横一竖就是干”的良好社会氛围;建好“挎包”宣讲、志愿服务“两支队伍”,筑牢道德讲堂、农民夜校、身边好人榜“三大阵地”;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五创六评”活动……明确每月第1个工作日为全市党员干部 “爱心帮扶日”。帮扶干部定期深入联系对象家中,与贫困户同吃1顿饭、同整理1次家务、同打扫1次卫生、开展1次交心、办理1件好事,引导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

   2016年,万源市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综合目标考核排名跃居达州市第一,市民法治意识明显增强,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潮平两岸阔,风正好扬帆。吹响“百年奋进”的嘹亮号角,一场建“四好”奔小康的伟大战役步入全面总攻阶段。沐浴着川东第一缕阳光,大巴山深处,座座幸福美丽的“四好村”,犹如颗颗璀璨明珠,在青山绿水间闪烁着耀眼光芒,焕发出迷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