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佳
人间四月天,繁花烂漫时。4月底的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芳草萋萋、鲜花绽放,有着一年中最美的景致。当地村民李连强赶在 “五一”小长假前,将家里的房间布置一新,还备好了新鲜的食材和水果。
“过两天来玩的客人很多,接待工作可得提前做好。”李连强一家居住在青龙场村核心区,去年凭借搞民宿和餐饮,收入超过10万元,在美丽的新村里,一家人日子过得滋滋润润。
>>田野观察
新村美丽嬗变村风和睦村容整洁
说起龙门乡,很多人并不陌生。4年前的芦山地震,地处震中的青龙场村遭受重创。近年来,当地以幸福美丽新村为抓手,实施灾后重建,当地群众生活也随之发生美丽嬗变。
“良好的生态是我们的特色优势,所以在新村建设中,我们紧扣这一点进行了规划。”4月27日,青龙场村村支部副书记高国良介绍说,青龙场村的新村建设从一开始便融入了农旅融合的思路。立足于打造川西特色旅游古镇的定位,在新村建设时贯彻“小组微生”和“产村相融”的建设理念,制定了全村新村聚居点、龙门老街等有针对性的编制保护规划和标准规范。
如今,来到青龙场村,只见村里小河蜿蜒流淌,到处开满鲜花;远处青山如黛,空气沁人心脾……据介绍,青龙场村已建成白伙、河心、王伙等8个新村聚居点。拔地而起的新居、簇新的学校、医院、活动广场,让老百姓住得更舒适、生活更方便;毗邻聚居点是1500余亩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配合着荷塘月色、锦绣田园等农业休闲体验景观,也吸引了各方游客,激活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造血能力”。
在外打工多年的李连强正是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发展,决意返乡创业。2015年10月,他们一家搬进了建面240平米、高三层楼的新房,不久后他便和妻子将家里的5个房间打造成了标准客房,并将一楼用作餐饮接待,门口则挂上了“李二哥山庄”的招牌。一年下来,收入突破十万元,让夫妻俩乐开了花:“现在回了乡,收入和在外面打工差别不大,还能照顾家里,确实太好了。”
高国良告诉记者,青龙场村的美丽嬗变不仅反映在新村和产业,还有村风村容。当地通过开展“群众讲坛”“清洁之家”“最美微田园”等评选活动,也让村风更加和睦融洽、村容更加干净整洁。
>>成就盘点
幸福美丽新村我省已建成16000余个
纵观过往五年,蜀乡农村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农房新居的建设。截至2016年底,我省已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311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34.49%。
“我们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有几大亮点。”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省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把新居建设与旧房改造统筹起来抓,通过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建设,加快旧村落改造提升、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修复,全省已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3.27万个,整体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缩小了城乡差距;坚持把扶贫解困与新村建设统筹起来抓,农民群众奔康致富的步伐加快,2016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3元,增长9.3%;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起来抓,大力推动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公共服务配套与农村基层治理统筹起来抓,有力推动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在新村建设中同步加强公共服务,广大农村普遍建起了“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或开展了农民急需的公共服务项目,大力实施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推进生态成果共享。全省累计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56万个。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推进依法治理,倡导移风易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逐步形成。
“我们的经验,首先是强化科学规划。”该负责人说,科学的规划,即使要在选址上,突出宜居宜业;在风格上,突出“微田园”指向;在特色上,突出乡土味道和地域差异;坚持产业先行,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另外,我们也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据介绍,通过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我省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因此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