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小站”工作人员为枇杷打包。
本报记者 刘佳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5月9日天空初晴,仁寿县文宫镇石家村村民杜德云将一颗颗黄灿灿的枇杷从树上摘下。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她把5斤果型圆润、饱满的一级五星枇杷送到了村里的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站——“赶场小站”,几小时后这5斤精品枇杷被送至仁寿县“赶场小站”县级电子商务营运中心进行打包,当天由快递公司送往重庆。
同样是一级五星枇杷,杜德云通过电商平台卖出的价格为36元/公斤,这比当地平均20元/公斤左右的地头价,高出近90%。
>>田间观察
全国人民赶仁寿的“场”
发轫于2015年的 “赶场小站”,如今已是我省小有名气的本土农村电商平台。
“我们主要以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模式为运营框架。”5月9日,该中心电商负责人、四川网茂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毅告诉记者,“赶场小站”的县级运营中心主要对仁寿当地农副产品信息进行采集和整合,并实行统一的包装、仓储、配送和结算等;镇级和村级服务站则帮助农民进行代卖、代买等服务。
通过和京东等大型电商品牌合作,以及整合县域内实体商业、农副特产品资源,“赶场小站”实现了互联网、实体店、农村物流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覆盖全县惠及162万人的农村电商服务网络,也让仁寿的枇杷、清见、腊肉、香肠等特色农副产品俏销全国。
2015年,“赶场小站”联合京东举办了“仁寿首届网上枇杷节”,三天时间销售枇杷近10万斤,销售额达到289万元,成为全国范围内农村电商发展的经典案例。“今年,我们将继续联手京东,在网上举办枇杷节,并以此为契机推广更多的仁寿特色农产品。”魏毅介绍说,今年“赶场小站”将力争入驻商家达70家以上,实现年度交易额500万元以上,未来几年力争活跃用户达到2万个以上,年度交易额达1000万元以上,实现稳定盈利。
>>成就盘点
农村流通体系日臻成熟
近年来,我省农村电商不断发展。2016年,全省实现农村网络零售额456.8亿元。
“我们主要开展了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助推农产品电商化、品牌化,加强培训等多项工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6年,全省共建37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20个省级综合示范县,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建成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57个,镇(乡)电商综合服务站238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8670个,覆盖率分别达到88.2%、54.8%、18.2%;各地通过 “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农村产品电商布局,强化农产品标准化、分级包装、初加工配送等设施建设;初步建立起了“连接城乡、双向流通、虚实结合、平急共用、融合一体”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农村电商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4万个,累计帮助2万多人开设网店创业,农村电商产业链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3.9万个,帮助大量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实现就地就业。在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方面,我省积极搭建农产品上行渠道。
一方面,推动10个百万人口大县改造提升县域商贸流通设施;另一方面,引导66个小城镇围绕提升乡镇商贸服务中心、特色商业街等开展商贸镇建设。
我省以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牧民定居计划”“彝家新寨”“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等项目建成的商品配送中心和农家店为基础,增加电商服务功能,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市场信息、检测、监控、电子决算、物流配送等100余个项目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服务功能。通过支持民族地区畜产品、秦巴地区山珍产品等一批特色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县域专业批发市场发展。
冷链物流建设,长期以来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一大短板。
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冷链物流建设工作,探索有益于推动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最初一公里”和“断链”等问题,2016年,我省被评为全国10个冷链物流发展示范省之一。包括成都在内的等11个市的20个县(市、区)的冷链物流企业开展冷链物流标准化的产地预冷集配、低温加工仓储配送等设施和信息化体系建设。
我省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社区,以网订店取、订制体验等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在社区集中开展农产品规模基地直采和集约化的冷链配送,探索社区“最后一百米”冷链物流配送服务模式,探索解决农产品流通的 “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